熊陈:风雪中一个人温暖一座城 赵璧:带着责任下基层 当好脱贫引路人 潘旻:和团员青年抱团成长
06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2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8年01月1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2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赵璧:带着责任下基层 当好脱贫引路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8-01-12 10:25:53

  白帽镇,岳西县较为偏远的一个乡镇。“我当时只一个想法,就是改善这里的交通状况,把全村经济搞上去,让乡亲们脱贫致富,让全村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10月,赵璧带着组织的信任和沉甸甸的责任到双畈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问诊把脉,找准贫困病因。初到双畈村,赵璧便制订了详细的走访调研计划,并用一个多月时间深入村民组和农户,挖掘了双畈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和有利因素,分析、研究了制约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根源。通过调研,他发现双畈村是个名副其实的“重点贫困村”,全村203户贫困户。进村的唯一主干道是土路,通组路仅有少部分实现了硬化,中心村庄仅有十余盏路灯,大型的水利工程一个没有,危桥也未能得到修缮加固。
  “摸清了病情,就要分析病因,随后对症下药”。赵璧说,通过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的沟通,与村内老党员、发展能手的座谈,明确了“坚定信念跟党干,苦干实干加巧干,齐心齐德齐人心,为村为民为脱贫”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推动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对策建议。
党建领航,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抓好党建促进乡村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经验。“村子富不富,关键得看班子强不强”,赵璧清楚地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如何把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互促共进,是双畈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保证。
  三年多来,赵璧带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成员努力学习中央政策,深入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活动,夯实了基层基础,进一步汇聚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学习之余,赵璧多次与各级帮扶单位开展党组织共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2015年,在一次偶然的活动中,赵璧结识了上海市徐汇区梅陇三村党总支负责人,并与其开展党组织共建。“梅陇三村是全国有名的先进村,能和他们开展党组织共建,对提升我们村的党建水平有很大帮助。”赵璧说。
  随后的两年多里,到双畈村基层一线体验农村工作成了梅陇三村新进党员的必修课,双畈村也多次送党员到梅陇三村学习先进发展理念。通过学习、实践、共建、补强班子等一系列做法,双畈村干群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得到增强,为打赢脱贫攻坚总决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补齐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双畈村位于白帽镇北部,村庄四周高山环绕。2015年以前,唯一一条与外界相连的是难以行走的泥巴路,全村31个村民组仅有少部分土路实现了道路硬化。“交通不便是制约全村发展最大因素,道路通了,才能‘走得出去’、‘引得进来’。”三年内改造全村交通状况,赵璧信心十足。“要多跑腿、多动嘴、多接触、多联系、多方争取帮扶”。争取到项目后,工程如期开工。三年不到的时间,双畈村主干道所有通组路总计二十多千米的土路全部得到硬化,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彻底打通了群众的“致富路”。
  修路的同时,赵璧四处争取各个部门的基础设施项目。先后争取各类项目资金620万元,完善了全村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完成了水库的除险加固,通村道路及中心村实现路灯全覆盖,河坝整修完毕,扶贫工厂机器轰鸣,申请了多年未能批复的朱屋大桥也终于开始动工建设。“这么短的时间,家乡大变样,我做梦都没想到”。看着眼前的的新家园,村民们心里充满了自豪。
  合力攻坚,使出绣花功夫。生姜种植是双畈村的经济支柱产业,每年生姜产量约200万千克左右,是一个稳定的增收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不能丢,要让还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也参与进来”。赵璧相信,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最有效的办法,传统优势产业更是增收致富的根本和“摇钱树”。
  通过走访摸排,赵璧为60户贫困户安排生姜种植,同时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给每个种植生姜的贫困户及时兑现产业奖补资金。“资金及时补到位,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动力更足。同时,安排贫困户加入村里生姜种植合作社,这样一来,种出来的生姜不愁销路,就能让贫困户稳步脱贫”。赵璧介绍,通过发展生姜种植,6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没有启动资金的贫困户,小额信贷就帮了大忙。2017年,全村小额信贷户新增了70户,贷出来的钱发展、稳定增收产业,让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除了生姜种植,村里还不乏茶叶种植、畜禽养殖的农户。为了让村民的农业生产效率,赵璧请来农业专家和种植、养殖大户,为村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全村的道路已全面实现硬化,再加上这些种植、养殖技术的“软措施”,村民们更有动力去生产产品,农产品附加值越来越高。没有发展能力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赵璧则落实好脱贫攻坚政策,利用光伏发电、小额信贷入股等形式,让这类群体也能实现稳定增收。
  赵璧介绍,在扶贫工作中,他总结了“六个多”(多走访,多谈心,多针对,多联系,多学习,多驻村)。通过三年努力,曾经贫穷落后的双畈村一改往日面貌,截至目前全村仅剩八户没有脱贫。“不脱贫不脱钩,脱了贫再扶上马送一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书写无悔的青春。”赵璧坚定地说。

 赵璧(右)在贫困户家走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