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淮北师范大学以不同形式组织师生学习、研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该书在该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期刊登的文章为该校优秀学子认真研读该书后的心得感悟,听他们讲述如何才能做一名优秀青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中所写的,他希望青年一代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而在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想没有比这八个字更能表达我此刻的感受了。
当年,15岁的习近平作为从北京知青扎根在梁家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父老乡亲们一起面对风吹雨淋、体味酸甜苦辣。15岁?我15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呢?更贴切的概括可能是做梦吧。对比之下,青年习近平却能将安身立命、成长发展的根系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我想,其中的差距不仅有时代的影响,也是一个人眼界、胸怀、人格的综合结果。
“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乌雀争其声”。眼界的大小决定了人成就的高低。江海之所以浩瀚无际,雷霆之所以引动暴雨,都在于它们知其当为、眼界开阔。一个人的眼界或许并无特殊可言,但当它于国家命运联系到一起时,便能改变很多。习近平的知青经历绝非易事,离开城市相对优越的生活到农村历练是一种胸怀,在贫瘠落后的陕北大地扎根七年无怨无悔是一种情怀。他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真正去想,真正去做,所以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乡亲们“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的好口碑。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我们正是青春奋斗之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将“奉献”上下而求索追求,方是有为之本。正值青年的我们应该时刻怀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心态,强化实干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工作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从小事做起,迈稳步子,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都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而是应该反省自身,打开心灵天空的大门,开阔眼界,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要成长,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首先要有使命感,其次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习近平的成长也是在这不断与环境的磨合中出来的,在当时严峻的政治环境下,他的忧患意识,也许最初是环境强加的,使他忧虑自己的家庭、忧虑自己的前途,但经过在梁家河艰苦生活的磨炼,得到陕北人民的感召与信任,他的忧患逐渐过渡从小我出发的“物喜己悲”,转变为对群众利益的一种深沉忧患。“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这样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遇事有定力,不论大事小事,遇事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冷静。“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面对心浮气躁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多一点沉稳和从容,真正把自身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中去,不断向同学和朋友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基层实践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提升本领,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让青春之梦想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虽说七年不短,但是影响很大。
虽说七年不长,但是意义深远。
先入,后出。先投入,在实践中感受学习,再输出,将所学化为所用。
如果有可能,希望这一代一代的故事可以接着讲下去。
□讲述人:2015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 刘世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