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教育扶贫开启希望之门
06版:市县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1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16期  下一期
马鞍山市:教育扶贫开启希望之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柴家峰 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17-12-29 12:27: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马鞍山市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两不愁,三保障”内涵,研究、制定教育扶贫实施意见,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速度、深度和精度,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切实做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学段全覆盖、标准最高档、对象无遗漏、项目可叠加、结果有记录,智力扶贫精准有效,全力为每一个孩子开启希望之门,让他们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圆孩子美好的大学梦

  对于含山县环峰镇梅山村的阳阳(化名)来说,大学生活既珍贵又幸福。“国家资助政策让我的求学之路没有了后顾之忧,是来自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关爱让我勇敢追求自己的大学梦”。她说,今年夏天能够顺利进入安徽农业大学读书是2017年发生在她身上最美好的事情。
  阳阳年幼的时候,父亲出车祸伤及脑部,失去劳动能力,家庭更是一贫如洗,母亲因此离家出走。这些年,阳阳一直和父亲及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全家无实质性经济来源。家庭经济虽然贫困,但她却从来没有为上学的事情烦恼过。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于这一家人都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帮助,阳阳上学的各种学杂费从来都是“全额报销”。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阳阳和父亲还没来得及操心学费的事,原高中结对导师洪诗明又到了她家,给他们介绍大学生贷款事项,并帮助他们顺利地申请到了大学生资助和大学新生入学交通补助,将阳阳顺利送到了大学校园。
  今年以来,在精准识别基础上,马鞍山市提前预算安排资金,及时组织发放国家和地方助学金,全市共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4455人,发放各类助学金1063.52万元,9月15日前已经发放到位。

“老师身上有妈妈般的温暖”

  欢欢(化名)是和县白桥镇中心小学学生。在他很小时,爸爸、妈妈就离了婚。妈妈去了外地,从此杳无音信。爸爸常年的在外面打工,一年回不来一次。年幼的他一直跟着年迈多病的爷爷生活。但自从教师许静成为他的成长导师后,这个沉默寡言的小男生脸上的笑容慢慢多了起来。他说,许老师身上有妈妈般的温暖。
  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贫困家庭孩子健康成长是教育扶贫的根本宗旨。在精准资助的同时,该市全面实施“贫困家庭学生成长导师制”,为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安排成长导师,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广大教师积极响应,主动报名担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导师。截至11月30日,该市2811名党员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与279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亲情般的关心和教育。
  今年9月,市教育局开展了“贫困生成长导师制活动”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教师们纷纷撰写结对帮扶心得体会文章,以此宣传、推广导师制活动的典型经验,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中来。

让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越来越好

  教育信息化填平了数字鸿沟,缩小了城乡的差距,让学生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县偏远山区学校校长裴学华在接受教育局送达的电脑时兴奋地说:“我们学校的电脑凑合着用了那么多年,想换又没钱。这135台电脑让我们的学生多了一双‘慧眼’、多了一副‘巧手’啊。”
  在“班班通”设备进入含山县环峰第三小学后的第二周,参加完应用培训的教师严德年有感而发:“我是即将退休的教师,习惯了几十年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这次参加信息化培训时,被多媒体教学中直观的呈现、便捷的评价所折服。从讲台上走进学生中,与学生们一起成长的感觉真好。”现在,该市的农村学校教师人人有电脑、学生个个会操作。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让同一片天空下的学生共成长、同发展。
  近年来,该市积极筹集“薄改”资金,改建校舍和运动场地,采购教学生活设备、购置图书,高位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化贫困地区学校“三通两平台”应用,提升现代化远程教育水平,让贫困户子女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截至目前,2017年“薄改”任务全面完成。含山县八所学校完成新建、改建校舍面积3.2832万平方米,一所学校完成采购教学生活设备200套;和县六所学校完成采购教学、生活设备757套。第三期“在线课堂”建设完成,秋季学期已投入使用。信息化项目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中小学及幼儿园“班班通”、学生机房项目已完成施工建设,正在组织验收,录播教室、无线覆盖项目已完成招标采购,正在施工中。

师资培训造福贫困地区

  今年10月20日,马鞍山市新都小学教育集团1+4互惠教育研究共同体英语课例和足球课题研讨会在含山县陶厂中心学校举行。陶厂中心学校教师赵野广子和新都小学教师虞雪萍分别给大家呈现了两节扎实、高效的小学英语课。新都小学体育教师徐伟展示了一堂高标准的足球训练课。含山县教育局局长贺家明全程参与了英语和足球训练课的听课活动,他说:“市英语专家组的教师们把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带到了乡村学校,造福了这里的学生。”
  近年来,为了推动城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城乡教师参与到教科研合作交流中,该市积极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中小学和幼儿园。2017年以来,该市积极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贫困地区招聘新教师140名,义务教育阶段交流教师721人,参加“国培”、“省培”的贫困地区教师3742人,高中教师实现“市培”全覆盖,参加人数1191人。同时,组建第二批20对共109所学校参与的“1+4”互惠教育研究共同体,开展“1+4”共同体活动135次,城乡互惠教研98次,互惠共同体建设已做到全覆盖,惠及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生。暑期为含山县近2500名教师开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专题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课改执行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政策链接
    马鞍山市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马鞍山市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建档立卡家庭在园幼儿:每生每年发放1000元助学金。
  2.建档立卡家庭小学生、初中生:发放借宿生生活费,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
  3.建档立卡家庭高中生:免学杂费,每生每年发放3000元国家助学金。
  4.建档立卡家庭中专生:免收学费直接入学,一年级、二年级每生每年发放2000元国家助学金。
  5.建档立卡家庭大学生:省内本专科高校的大学生每生每年4000元;省外本专科高校的大学生,向就读学校资助办公室申请国家助学金等资助。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本专科学生每生每年贷款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万元),期限不超过20年,在校时由财政贴息,毕业后学生承担利息并还款。每年8月1日至9月15日到户籍所在地县区教育局申请。
  6.马鞍山市地方性补贴。建档立卡家庭学生除享受以上国家资助政策外,含山县、和县和郑蒲港新区给予建档立卡家庭在校生发放地方困难补贴,在园幼儿每生每年发放2000元,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和中专生每生每年发放1000元;普通高校学生每生每年发放3000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