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至27日,团中央“新时代 新作为”百姓宣讲暨第八期“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到我省,相继走进淮南职业教育中心、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享团成员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从不同角度讲述了青春励志的奋斗故事,与学生们进行坦诚交流。分享会后,分享团成员进入班级,与学生们就学习成长的困惑、就业创业的方向进行深度交流,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王进:高空上的“舞者”
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召开。王进作为一名来自国家电网公司基层一线的青年党员代表,全程参与了盛会。在现场的每一个时刻都让他精神振奋,心潮澎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令王进印象深刻。在分享会上,他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与学生们分享了对这段话的感悟。
“不断学习是立身之本。1998年,我从临沂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发现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和实际工作差得很远。我的师傅从事电力工作十多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我们也很严厉,我总是被他说得“怀疑人生”。他总是跟我们说,咱们这个工作是与无影无形的电“打交道”,稍有不慎后果就不堪设想,不学习就别干了。从那时候起,王进只要一有时间,就埋头研究各种输电线路的参考书和塔形金具的图纸。从门形塔到酒杯塔,从单回线路到同塔双回,哪种塔形应该怎样攀爬都慢慢地学懂吃透了。他说,正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才能让他在后续的工作中有了自信、有了底气。
同时,提升技能是立业之本。“让我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是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带电作业。在我们的单位有很多能够担纲这次工作的人,为什么最终选中了我?我们领导给我这样解释:一是心理素质过关,二是体能方面过关,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技能过关”。王进说,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在各种带电作业的训练中,他们每天都要在高达40米的铁塔上至少爬四个来回,有时候晚上都累得手抽筋、脚出血,第二天还得咬紧牙关继续训练。其实,所有出的汗、流的泪是升级路上的台阶,让他们的技能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王进,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作业班负责人。1998年入职,2001年从事带电作业,2011年世界第一次±660KV带电作业。201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6年获第二十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王进(右)与学生交流
蒋应成:怀匠心踏精技之路 扬技能展青春风采
今年10月,蒋应成得了世界冠军,这个21岁的汽车喷漆专业教师在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中力压英国、德国、瑞士等选手,收获这场“技能奥林匹克”的金牌。
为了这届世赛,蒋应成已经备战了两次。2015年,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他与同门师兄杨金龙一起备战,在全国选拔赛中获得第二名,无缘世赛。而第一名就是师兄杨金龙,作为四十三届世赛中国代表,杨金龙为中国夺得世界汽车喷漆项目首枚金牌。
从那以后,蒋应成以师兄为榜样,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打磨的砂纸选几号粗细、手握喷枪与门板的精确距离、喷漆时的力度把握……除了吃饭、睡觉,蒋应成几乎成天呆在实训室里。从2015年开始为四十四届世赛做准备,两年时间里,蒋应成就2016年回家过了年,此外再也没回过云南省的家。每天,最早到实训室的是他,最迟离开的也是他,经常夜里12时还在实训室捯饬。
由于长时间拿砂纸打磨门板和手握喷枪,21岁的蒋应成双手已经起了不少茧子,长期的训练使得他的右手臂肌肉损伤。大赛那几天,他的手还红肿着,他没吭声,还是被同行的翻译得知,才给他准备了活血化瘀的膏药,负着伤上了“战场”。
蒋应成在分享中多次提到了0.01毫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只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6,但却是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对油漆厚度所允许的最大误差。五年来,蒋应成始终在追求着这0.01毫米的精度,要问夺冠的秘诀,蒋应成觉得没有捷径可以走,“坚持最重要,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日复一日重复自己的单调工作,要沉得住气,耐心钻研,在自己的领域尽力做得更好,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蒋应成,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杭州技师学院教师。2017年10月代表我国出征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摘得汽车喷漆项目金牌,助我国首次实现该项目的冠军蝉联,也是世界技能大赛史上该项目的首次蝉联,创造了历史。

蒋应成在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给汽修专业学生实物讲解
袁强:争取早日成为大国工匠
袁强来自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农村家庭,曾经是教师眼中的差生——考试班级倒数第二、英语考零分。初中毕业后,他进入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学习。谁能想到,正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却代表中国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
“我从一个中考落榜的农村孩子站到世赛最高领奖台,期间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坎坷。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痛;有突破技术难点的兴奋,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失落。在校内选拔赛中,我第一轮被淘汰,但是没有放弃,‘加塞’训练。在近两年训练时间,我总共休息不到10天。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我曾经在训练场连续睡了一周。学院为我选派了最好的专家、教练团队和心理辅导团队,他们一直在帮助我、指导我和激励我”。袁强说,工业控制项目要求非常严格,训练到最后,教练们对他每个动作的要求都是用0.01秒来衡量。“幸运的是我坚持了,我做到了,我成功了”。
大赛的经历使袁强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技能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与执著,永不放弃;二是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三是要耐住寂寞,专心致志;四是要善于思考,勤学苦练。
回国后,袁强等人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他一直铭记李克强总理勉励他们的话:“要努力做大国工匠,把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带动各行业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这样的经历使我体会到,人的成长应该是多渠道的,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拥有高超技能同样可以报国。今后我的目标,一是要谦虚谨慎,继续进步,争取早日成为真正的大国工匠;二是我想带领新选手力争在第四十五届世赛上再创佳绩,为学院争光,为家乡争光,为国争光。”袁强说。
袁强,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教师。2017年10月代表我国出征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摘得工业控制项目金牌。2017年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一等功。
袁强与学生交流
叶斌斌:不负青春 不留遗憾
和袁强一样,叶斌斌也是教师口中的差生。初中毕业后,他入读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习后,发现所学知识依旧难以在社会立足,又回校读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
“你不读书,没人会比你,但你要对自己负责”。叶斌斌说,又回到学校后,他发现参加技能大赛是提高自己的一个方法,便主动找到老师,申请参赛。正好,当时第八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正在报名,叶斌斌便在教师的推荐下参加了移动机器人项目。“一不小心,拿了个第一名。”他笑着说。
随着技术的娴熟,叶斌斌入选了国家队,今年10月代表我国出征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他介绍,移动机器人是集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动作控制与规划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代表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移动机器人项目是指运用机械设计与安装、传感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工程、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经验,围绕机器人的机械和控制系统进行工作的竞赛项目。此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比赛累计评价共分为六个模块。模块包括工作组织和管理;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基本功能展示;机器人设计与安装;在规定场地内分别通过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使用摄像头提供的信息,遥控机器人完成指定任务;在规定场地内,由程序控制,按照任务要求分项和连续完成指定任务。
“完成比赛后,我的脑子是蒙的,我一直竖着耳朵在听结果,当听到我们这个组别获奖国家是‘CHINA’时,我跳起来了,我获奖了,我能代表国家站在领奖台了,我成功了。”在分享会现场,叶斌斌说起这段经历时仍然十分激动。
“即使曾经交白卷的我,也能做出傲人的成绩。曾经不代表现在,更不能决定未来,改变就在当下,现在的这秒开始,给点肯定给自己。不负青春,不留遗憾,我行你也行。”分享的最后,叶斌斌用激情的话语让全场沸腾了。
叶斌斌,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铜牌获得者、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学生。曾参加第八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并获第一名。2017年10月代表我国出征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摘得移动机器人项目铜牌。
叶斌斌(右)在与实训教师交流比赛心得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张仲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