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深化供给侧改革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41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412期  下一期
肥东县深化供给侧改革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特约记者 傅家安 发布日期:2017-12-22 10:58:25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一年来,肥东县积极面对城乡教育差异、公民办差异、学校布局、城区“大班额”等教育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总开关,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攻坚破难,革除积弊,促进公平,着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肥东县教育体育局获全国青少年普法先进单位,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省空军招飞工作先进单位、省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突出贡献单位、省“2016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安徽站活动优秀组织奖、省2016年度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优秀等次等多项荣誉称号。

锐意改革,教育难题迎刃而解

  过去这一年,该县中小学布局日趋优化、科学,先后建成了第一中学新校区、第三中学新校区、虎山路小学等六所中小学、幼儿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2017年,肥东县继续加强教育投入,加速肥东教育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翻开该县2017年的教育账单,一笔笔数字记录着这一年的发展,其中,投入540万元,为全县中小学添置和更新设施设备;投入6000多万元,建成了东城实验小学;投入7500多万元,建成了宝翠园小学;投入6300多万元,实施全面“改薄”基建类工程19个,其中新建和改扩建运动场8个,新建和改扩建食堂、宿舍7个;投入3000万元,新建义和家园一期幼儿园、义和家园二期幼儿园、禹州广场幼儿园;投入1.54亿元,改扩建路口学区中心幼儿园、石塘学区中心学校等六所中小学、幼儿园;投入2100多万元,维修、重建17所学校项目。2017年,县城及其周边学校新增学位四千多个。
  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该县同步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针对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紧缺的实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公办幼儿园聘用的教师实行委托管理。今年8月,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对公办幼儿园自聘教师实行社会化管理,人均每年按照1.6万元标准给学校予以补助。目前,该项经费已经纳入2018年财政预算。同时,为破解公办教育发展难题,制定了《肥东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等办法,将全县公办学校划分为高中阶段学校、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农村中小学三个类型,对2016~2017学年度工作实行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性评估,并根据考核结果,每一个类别按照2∶3∶4∶1的比例,将学校确定为A、B、C、D四个档次,然后兑现奖惩绩效,形成了学校之间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苦练内功,农村教师站上全国舞台

  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过去一年,该县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讲看齐,崇师道”做“四有”好教师主题教育和做“四有”好教师大家谈征文、演讲比赛及“最美教师”评选等活动,40名教师获合肥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高塘学校教师张灵芝获“庐州最美教师”、赵亮学校教师毛俊虎获“安徽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教师支教和交流轮岗工作,该县结合实际,开通了志愿支教“大篷车”一号线、二号线,三十多名志愿支教教师深入偏远地区,送教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英语等课程。随着教师无校籍管理工作的推进,2017年,该县轮岗交流教师五百六十多人,教师交流难等多年积弊得到解决。  
  一年来,肥东县培训干部教师1.8万人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第一中学教师谢发茹、店埠学区排头小学教师李恒获“省十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谢发茹在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上获一等奖,李恒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第四中学教师王文俊在全国课例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教师古积霞、刘媛媛、焦云逸获省首届乡村教师教学信息化应用竞赛团体第一名。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站到省级舞台,甚至国家级舞台。
  2017年,全县有1个省级课题、10个市级课题立项,1项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7项市级课题结题。全县中小学教师在国家和省、市开展的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中获国家级奖25人次、省级奖49人次、市级奖309人次。不断改善师资结构。2017年录用新教师143名,其中幼儿教师33人、中小学教师110人;聘任中小学高级教师162人、一级教师189人,认定“双师型”教师68人。

品质提升,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该县坚持把学校特色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深入开展“一校一特色”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学校品质,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培育特色学校、示范学校。几年来,涌现出一批在立德树人、心理健康、普法教育、书香校园、戏曲校园、经典诵读、书法艺术、手工编织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各中小学的广泛共识。2017年,第一中学等15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零犯罪学校”,第三中学、实验小学被认定为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等八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校。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破除了制约肥东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善了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增强了教育发展的生机活力。“十三五”以来,该县继续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努力打造“学在肥东”品牌。2017年,该县1.1555万人参加高考,本科达线7153人,达线率61.9%,比2016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本科达线率连续10年持续攀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中学学生谈安成、圣泉中学学生关进伟升入空军院校;第一中学学生李浩然、赵学伟,圣泉中学学生李昌林、程谋、王锦晨升入海军院校,肥东县录取海军、空军飞行员人数占合肥市的26%。
  一年来,该县共有896名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125人、省级247人、市级524人。特别是在机器人竞赛和模型比赛方面,该县取得了有效突破,第三中学获2017省青少年航空模型锦标赛中学团体冠军,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代表队获“凌翔杯”省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第一中学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获第十七届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八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

亮点频现,普法教育等工作齐头并进

  为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2015年7月以来,该县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办公室开展的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连续三年深入、持久地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
  三年来,该县共有14.8万名学生参与普法活动。活动期间,共制作宣传标语1077条、制作板报306期、出宣传栏258期、开展网络宣传996次、通过广播站宣传1317次,发布微博5691条和微信10.5969万条;举办专家报告会120场,受教育学生10.54万人;观看12348普法影片156场,受教育学生6.07万人;县教育体育局和学校举办普法知识竞赛93次,参与学生12.1万人;举办模拟法庭91次,参与学生4.6197万人;开展演讲、辩论比赛214场,参与学生12.4万人;编写手抄报5715份,创作绘画作品1563幅、书法作品1614件、摄影作品864件;开展征文活动4次,参与学生5.2万人,学生撰写征文5475篇。
  日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司法部、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县政府、县教育体育局、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三个单位“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称号;授予第一中学等15所学校“零犯罪学校”称号;授予周新龙等18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个人”称号;授予陈光新等38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称号。周博文等98名学生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知识竞赛”一等、二等、三等奖。
  2017年,肥东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学生资助政策,并在2016年的基础上,设立了670.69万元教育扶贫专项资金,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实施“五个提标,四个扩面”。通过电视专题访谈,编印三万多份《肥东县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政策问答》张贴,以及新闻媒体宣传、扶贫日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教育扶贫政策。该县各学区中心学校共组织一千两百多名教师,对四千六百多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包保”工作责任制,每周两次进村入户,大力宣传教育扶贫政策,认真核查学龄人口就读信息,仔细查对资金发放,督促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在孩子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帮助。
  2017年,该县共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九千三百多人次,实现了资助对象全覆盖、资助标准执行最高档、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三大目标”。与此同时,该县积极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工作,全年共办理助学贷款4648人,发放金额3667.35万元。该县所有建档立卡困难家庭人口义务教育得到坚强保障,没有一名义务教育学生因贫困辍学,也没有一个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因学返贫。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