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报以“砀山中学”作为报名,系校友尉天池题写,创刊于1985年。初创时不定期出版,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特色的凸显,校报在引导舆论主流、注重文章思想内涵、扩大学校影响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明显提高,更为师生喜闻乐见。新世纪以来,校报在图文并茂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在2013年的全国校报评比大会上一举夺得“综合项目金奖”的殊荣。至今,校报已刊发206期,为双周刊。
校刊名“本盛木荣”,亦系校友尉天池题写,创刊于2012年,为双月刊。其栏目主要有砀山历史人文、教育教学、杏坛耕耘、教师文苑、班主任工作、学生习作园地、诗苑花语、校友情怀、美文欣赏等。校刊目前已经印发20期。
在一步步的成长过程中,校报、校刊担当了档案、窗口、桥梁、纽带、园地、舞台等多重角色,并显性、隐性地发挥着她的作用。校报、校刊是一部档案、一轴画卷,她见证并记录了学校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留下了真诚的投入和美好的记忆,如各级领导对学校的关心、学校的蓬勃发展、校园活动的生动精彩、一届届学生和一批批教师的成长等。她写实地再现了学校发展的轨迹,承载了学校的历史,如每一个重大决策和每一次重大活动,每一项重大成就和每一次发展腾飞。她收藏了莘莘学子自信的身影和追梦的激情,沉淀了学校独有的文化和精神。
校长寄语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八十多年的砥砺前行使砀山中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伴随着学校一路走来的校报、校刊,则犹如一块清纯的璞玉,经过师生拳拳之心、殷殷炽情经年累月地磨砺和浸润,已经变成一颗温润晶莹的宝石。她承载着师生们的梦想与激情,记录下师生们奋发进取的铿锵步履和心路历程,在现代教育中散发着催人奋进的旋律和沁人心脾的幽香。希望她今后一如既往地陪伴着一批批莘莘学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师生情感的驿站、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砀山中学校长 刘汉良
张爱玲,不朽的传奇
□高二(4)班 通 济
“出名要趁早”是张爱玲的一句名言。就在这趁早的出名中,便注定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成名,25岁之前便写出了名作《传奇》和《流言》。一句话,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如同一个魔力。她的作品令读者痴醉不已,她的作品令行家称赞不绝。而如张爱玲一般的才女,在现在文学史中,再无二人。
谈及张爱玲独特的人生态度,总会在她的作品中找出点影子。是《金锁记》中曹七巧的腐化与没落,还是《怨女·小艾》里小艾的悲惨结局,无不发泄着张爱玲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唾弃。此外,她也爱矛盾。是一个厌恶封建又具有悲剧色彩的才女。这大概与张爱玲的经历有关,张爱玲童年时代亲历自己封建旧家庭的衰败,青年时期体验到战争的疾苦与恐怖,这样的经历倒是造就了张爱玲如此的人生态度。
没有人会去真正知道她,她如同一个谜,一个传奇的谜。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张爱玲爱情的信条,她忠于这句诗,更忠于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1944年,张爱玲与汪伪政府的汉奸高官胡兰成结婚。张爱玲是一个感性的女子,“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张爱玲爱胡兰成爱得深厚,可无论怎样深厚,这份爱情也是悲剧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离了婚。如此的悲剧发生在张爱玲的头上,着实令人难过,“唯一的感觉是一条路走到尽头”。张爱玲为爱而生,她饱受非议,依然奋不顾身地爱着。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如此传奇的女子也会有悲伤和泪流。她爱的人背弃她,这是对她最大的打击。她也知道回不去了,却也未曾放弃。张爱玲的心和才华随着时间被慢慢熬死。最终,在她75岁时,传奇便戛然而止。
张爱玲的传奇是最具艺术性的,也是最悲剧的。她如同一个谜,一个传奇的谜。迷茫着,矛盾着,也神秘着。她的传说,像一种思绪,“无法用言语形容,粗犷而忧伤”。更像是“说好的”,最终“晴天便各自散了”的一辈子。
令人惊异的历史世界
□高三(7)班 赵昕翌
历史是什么?读史有什么作用?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历史?
毋庸置疑,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人文科学。而读史起何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以何姿态对待历史。但凡读史我们都应该满怀热爱与敬畏,不骛于虚无,不驰于空想,求真实,深反思。以此态度读史,则真理可明,以此姿态学史,则功业可就。
不热爱,无历史。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牛不吃草不能强按头。历史是严谨的,但不是严肃的。一个优秀的历史学者可以将严谨的历史以通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保持历史学的尊严。且不说通俗地讲历史对大家是否有用,但把人们讲笑了,总比把人们讲睡着了要强些。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历史兴趣,历史通俗化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但它绝对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待历史要认真,比认真更高的境界是热爱。当你热爱上历史学科而不是一个人时,你就会更接近成功。
不真实,无历史。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说一不二的,真实存在的。很多人是这样看待历史的:我特别喜欢看《杨家将》,我们讨论一下穆桂英,讨论一下十二寡妇征西吧……他们热爱历史,但并不是追求真正的历史。那些精彩的历史片段多取自戏曲影视、小说评书之中,它们是民间记忆的真实而不是过去发生的真实。就好似人们一提到包拯就会想到铡美案。而真实的宋朝历史公主、驸马都不会以那种样子出现,因而陈世美只是人们心中的记忆而非历史的真相。追溯历史源头,追寻历史真相,历史不容马虎。
不敬畏,无历史。历史和现实,向来分不了家。历史留给我们的或许是深深的沉思和敬畏,而现实是我们在历史的基础上浇灌而成的产物。看那墙上密密麻麻写满成千上万死难者的名字。虽然只是重名,却也不忍再看一眼,决定离开,头也不回地离开。这就是南京大屠杀,这就是那段惨痛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敬畏是一种信仰,敬畏是一种界限,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现如今日本右翼分子的罪恶正在蔓延,军国主义的死灰正悄悄复燃,所以中国人民的正义理应得到伸张。历史需要一颗敬畏的心去滋养,一颗敬畏的心足以成就历史。面对历史,我们必须保持旧的记忆同时怀揣新的希望。
不反思,无历史。干巴巴的说教不是历史,历史理应被思考、被反思。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人都有反思的权利。反思历史是最可贵的历史思维,也是达成正确的人生归因的不二法门。历史不应用“死记硬背”四个字来描述,而应被称作向内心的探索。古语亦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见,反思历史,智慧之方,力量之本。
历史的世界是灵魂的撼动,其本质是通过历史的学习去伪存真、去恶陪善、去粗育精、去愚启智,进而立己达人、进徳修业、兴国安邦。
古人多少凄美爱
□高三(12)班 小 明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面对青青子衿窈窕淑女,古人曾发出了如此的爱情重誓。固然,起初的爱情总是甜美的、激情四射的,但当爱情过了“保鲜期”后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唯有真爱才值得细细回嚼、慢慢享受。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真爱大都是凄美的、残缺的,令人惋惜,令人伤感。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三尺白绫了断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虽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容貌,虽有“钗擘黄金合分钿”的信物誓言,但杨贵妃终未长伴玄宗,位高权重的天子也落了个“绵绵无绝期”的恨。当爱遇上王权,无奈变成了凄美之物。
古人逆活在封建家长制下的爱也大都沦落为凄美。“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誓言虽美,但“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焦、刘二人亦不得团聚。人间做不成夫妻,二人便约定“黄泉下相见”,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岂不令人痛哉?二人和化蝶的梁祝一样,都对爱情做了深深的捍卫,虽身留凄凉之地,也终化凄美之声。
还有一种凄美的爱情叫做相爱却不得相聚,最典型的就是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因陆、唐二人是表亲关系,且唐婉婚后未育,一直不被陆母看好的唐婉婚后没多久就被送回了娘家,陆游又为应母意迫娶了王氏。数年后,唐、陆二人在今绍兴的沈园内相遇。唐婉虽已琵琶别抱,但再见陆游,往事又涌上心头。陆游心内也百感交集,他在唐婉、赵士程二人走后,于沈园的粉墙上提词一首,名叫《钗头凤》,诉尽了心中的无奈与心酸。次年,唐婉再游沈园时见词,也应了一首,名亦为《钗头凤》。两首《钗头凤》互诉心声,这段爱情佳话至今也已流传了八百多年。“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是唐婉在夜里哭泣的相思泪;“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是陆游欲寄情书时的纠结与惆怅……
比起相守不得相聚的爱情,纳兰容若的单守更多了一份“凄”,却未少一丝“美”。清康熙十六年,容若妻子卢氏病逝,纳兰容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她,幻想能与其再续前缘。他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他甚至想“浆向蓝桥易乞”,在天河里与妻子相亲相望。饱受人间离别苦却无人知晓的他,曾自嘲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在“断肠声里忆平生”了。纳兰容若伤的,是爱情的美好却很短暂;容若悲的,是爱情的璀璨却很凄凉!但他从未“怨”过什么,只是留下深深的忆,“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忆“赌书消得泼茶香”……这就是多情的纳兰容若,这就是他凄美的爱情故事。
也许,正如佛经里所言“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无论是帝王将相、诗人学者,还是布衣白丁,大都逃不出情的苦海,因为情“直教人生死相许”。也正是因为这种执著与冲动,才造就了历史上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或双双殉葬或牵挂一生或孤守一世,才留下许多凄美的情话;或“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或“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或“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