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教育改革发展的壮美画卷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9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95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绘就教育改革发展的壮美画卷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特约记者 方迪 本报记者 韦玉柏 发布日期:2017-11-22 11:28:19

安庆市迎江区

  学校年度办学成效“2+X”评估入选全国教育督导案例、承办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场会、在全市率先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庆市迎江区着力在提质量、促公平、创特色、抓改革上下功夫,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6个、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等省级先进称号40多个,多项工作获得国内及省、市教育同行高度评价,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7年11月,迎江区作为安庆市唯一县(区)接收国检组对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工作的评估验收,受到充分肯定;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这些成绩和创新举措让迎江教育再次站上了历史的新高点。
  从城市到农村,最亮的风景是学校
  五年来,只要是有关教育的问题,区委、区政府一定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解决:在宜城板块率先兑现了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率先为教师配备了“人手一机”、率先为城区学校提高义保经费补助标准……最大程度为教育提供好的发展环境。
  2012年至今,全区累计投入近三亿元资金用于校舍安全工程及后续保养、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校园“三化”建设,同时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除撤并10所村小学外,还东部新城高标准新建人民路小学碧桂园分校和绿地实验学校,启动第14中学迁建工程,顺利完成双小雨润校区迁建,成立六个教育集团,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如今,在迎江区,最美的风景是学校,最好的环境也是学校——随着城乡各校硬件设施的百分百配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学校成为深化办学内涵的首要抓手。一批传统城区老校纷纷深层次挖掘校园文化积淀,走上新的特色创建道路;农村学校积极打造具有乡村本土特色的校园新视点——“一样好,一样新,一样美,一样特”的城乡校园成为迎江教育亮丽风景。
  从课内到课外,最火的词汇是改革
  五年来,迎江区以安庆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区的教育生态几乎每年都有利好变化。
  在评价改革领域,绿色评价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正在该区稳步确立,学校教育评价呈现“一校一品”的特点;在课堂教学领域,该区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自2012年起积极推进以“自主、合作与探究”为核心理念的“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在课程改革领域,该区打破固定的行政班,全力推进“走班自选”校本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对应的课程和班级,社团文化随即火热兴起。
  除了立足评价、课堂、课程方面的改革,五年来,该区还对校长和教师交流、学校年度办学成效“2+X”评估、督学责任区建设、教师岗位职称评定、财务规范化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改革已成为促进迎江教育公平的强劲动力”。这一观点已成为当前迎江教育人的普遍共识。
  从教师到学生,最大的收获是成长
  为了给广大教师搭建快速成长平台,从2013年开始,该区先后评选三轮“三名人员”共计201人,区教育局每年给予一定专项经费支持各工作室开展工作并进行年度考核。
  从“十一五”的城乡百名教师“拉郎配”帮扶结对,到“十二五”的“三名”工作室、工作坊实现“抱团研究”,再到“十三五”名师团队的全力打造,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名优教师的辐射、引领下脱颖而出,快速成长。
该区还在全市率先开展大规模校长、教师交流,每年流动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总数15%以上,交流经验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为边远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上积极向农村倾斜,让城乡教师有一样的幸福感。
  相比于教师个人成长和幸福感,该区的孩子们同样尽情享受着健康成长的乐趣。在“十二五”末投入运行的该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校外辅导中心,由于其模拟飞行、机器人、陶艺、传统文化馆、沙盘游戏、音乐放松等喜闻乐见的项目一批批投入使用,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区孩子们收获成长快乐的新天地,自运行以来先后接待区内外学生、家长六万余人次。
  从学校到社会,最好的惠民是公平
  “教育公平是最具起点意义的公平。”基于这一认识,该区很早就提出“教育公平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明口号。五年来,该区更是用实际行动让辖区百姓享受到更为优质、公平的教育公共资源。
  作为安庆市的中心城区,自2013年起,该区以实施“零择校”为契机,全力推动辖区未成年人“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5%,义务教育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强化特殊群体入学保障,按照“一视同仁”原则,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读。
  “不让一个孩子因困难而失学”是迎江区教育局铿锵有力的承诺,为此,该区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先后实施“精准资助”、“优质均衡”、“提升质量”、“特教帮扶”四个计划,累计投入5652万元建设教育民生工程。
  对于“三残”儿童,该区更是寄予特别关爱,对辖区内的起点孤独症学校、沐阳之家、慧灵学校等特殊教育机构,区教育局给予了长期常态的鼓励和帮扶——五年来,从局机关到学校,一支支志愿者队伍进社区、上街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将教育公平挥笔写进辖区群众的心坎。

承办全省教育信息化现场会

 

■局长访谈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
——访安庆市迎江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施爱国

□特约记者  方  迪
  本报记者  韦玉柏

  党的十八大以来,迎江教育诸多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获得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特色模式意义深远。
  回眸这五年取得的成就,我认为,迎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乡街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特别是今年教师节期间,全区上下掀起一阵浓厚的尊师重教热潮,这让我们在备感激动的同时,也对未来五年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信心百倍。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迎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更高,对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就我区而言,尽管过去五年得到了一定成绩,收获了一些经验,但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依然有差距,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还存在,着力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积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为切入口,积极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优化集团化办学管理效能,减少城乡教育差距,努力使每一所学校成为“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以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为契机,扎实推进课程、课堂、无校籍管理、现代化教育治理等方面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统筹推进公民办教育和谐发展,构筑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绿色教育生态;统筹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未来五年,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教育部门的科学指导下,坚定信念,拉高标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在迎江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砥砺奋进。

■数说迎江教育
  ★教育资源整合配置  五年来,累计投入近2.5亿元资金用于校舍安全工程及后续保养、学校标准化建设、校园“三化”建设,开展五轮校园美化修缮工程,新建3所新学校(校区),撤并10所村小,组建6个教育集团。
  ★教育信息化建设  五年来,累计投入了四千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成为全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以来,更是每年投入近千万元专项资金,先后实施了老旧电脑更新、校园网提速、“班班通”添置、校园电视台升级等工程,全区学校100%实现了“三通”,100%配备教师“人手一机”,学生人机比达到7∶1。
  ★教育民生工程  五年来,累计投入5652万元建设教育民生工程,积极构建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全区留守儿童之家百分百覆盖,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学生数达6.4883万人,累计为5.9261万名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
  ★教师队伍建设  五年来,每年校长、教师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总数15%以上,先后安排500万元用于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评选三轮近200名“三名人员”,4名教师成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8名教师获评市级学科带头人。

 丰富多彩的校外区域综合性课程
 落实“零择校”推进教育公平

 在全市率先成立首批四个教育集团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