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第一中学校报《霍邱一中报》
05版:我们的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8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81期  下一期
霍邱县第一中学校报《霍邱一中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7-10-30 12:19:27

  霍邱县第一中学是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校报校刊联盟单位成员,《霍邱一中报》是霍邱县第一中学校报,总编辑由校长杨明生担任,副总编由四位副校长担任,由校办公室主办,宣传信息中心负责。创刊于2014年12月,半月刊,每期五千余份。它肩负丰富校园文化之重任,反映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师生展示才华、交流教育思想和作品打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四个版分别为“新闻快递”版、“校园风采”版、“教研天地”版和“扬帆文苑”版。如举办大型活动则是活动专刊(比如2017年6月1日出版的第53期是高考专刊)。自创刊以来,它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内容丰富,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快递”版以多种形式刊登最新的校园新闻,充分挖掘校园活动新闻价值。“校园风采”版尽显师生的精神风貌,反映丰富多彩、求实创新的学校生活。“教研天地”版刊登老师们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使其成为教师启迪智慧、锤炼思想的驿站,成为教师交流的茶舍和吐露心声的芳草地。“扬帆文苑”版是学生作品的天堂。《霍邱一中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爱护下,师生们的参与和支持下,会不辱使命,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同时,《霍邱一中报》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一直会为打造全国优质校刊而努力。

校长寄语
  波澜壮阔的淮河,风景秀丽的东西两湖,孕育了一所历史名校、教育战线上的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霍邱县第一中学。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交流沟通尤显重要。《霍邱一中报》恰逢其时,从2014年至今,共有56期应运而生。它为展示师生教育教学的风采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标志着对外宣传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以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报道学习、活动为特征,通过活泼的版面、独特的栏目和翔实的内容,多角度反映各方面的工作动态和取得的成果。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之成为深受师生员工、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喜爱的读物。我们希望能以此为媒,使其成为弘扬一中精神、重树一中形象、“振兴一中,再创一流”的宣传窗口。
            □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  杨明生


山河故人心

□高一(27)班  刘美伊
    辅导教师  陈  华

  7月的武汉烈日当空,酷暑难耐。刚刚完成军训的我们马不停蹄地到这座著名的火炉城市。从这所大学到那座博物馆,从这片湖到那座山,我们流连着、惊叹着。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无名的小小县城,没有旖旎的风景,没有辉煌的历史,甚至没有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图书馆,只能无奈而又满足地看着莘莘学子们奔向远方。
  漫步在武汉大学扬名于世的樱花大道,虽然繁花已逝,但我们还是为那些饱经风霜的老树与那巧夺天工的建筑所折服。回想自己的家乡,矮小的、被砍去了枝桠的梧桐,不成气候的、平凡的香樟,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的各类建筑,水泥在墙皮开裂处龇牙咧嘴,好像在炫耀着自己历史“悠久”……凝望眼前的美景,果然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值得去奋斗的诗和远方。莫名有些幽怨,为何自己不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而是蜗居于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县城,每天为走出家乡而奋斗,或是做着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都市,真让人羡慕。
  在姚家山拾级而上,在黄鹤楼鸟瞰城市。在山上看郁郁葱葱的树木、争相斗艳的野花,一片宁静的小湖好像明眸,流波婉转;在楼上,望高楼林立、一片繁华之景。长江犹如铺展的绢帛,恢弘大气的长江大桥横贯南北。对比自己的家乡,土坡一样的小山丘,爬得人灰头土脸,古香古色的建筑几近绝迹,家乡仅有的一个4A级风景区,至今尚未完工。为何我生在如此“粗鄙”的小城?没有风景名胜,唯有灰尘弥漫,怎比这个城市,真让人心碎!
  返程的车上,大家都安安静静的。我盯着窗外的夜景,霓虹灯闪耀着,心中激荡着万语千言却无人可以倾诉。和谁说呢?偌大的城市,陌生的脸庞,心中不免失落,想起家乡那些“狐朋狗友”:杀姐姐,大彤,小如,如果她们在身边的话,那该多么惬意。我们会七嘴八舌,谈天说地;或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之后,大笑一通;或是互相调侃一下,说几句“私房话”,和她们在一起总感觉欢乐无限。听说,现在许多城里人已经不会对人善意地微笑了,这城市犹如巨大的山谷,我在其中拼命地叫喊,却听不见爱的回声。窗外的霓虹灯愈发刺眼,连它仿佛也在向我炫耀示威。这座城市,真让人落寞。
  回到宾馆,被单有些潮湿,伴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儿。拿了杯子要去刷牙,水中的气味更为浓烈,赶紧吐了出来。瞬间念起家乡那带着清香的、甘甜的水质,那是东湖里的水,她是霍邱人民的无价之宝。家乡,家乡,我想立刻回到你的怀抱。
  思绪乘着风,将思念送达到那一片波光粼粼的城西湖,水天一色,渔舟唱晚,渔民们收获着满满的幸福与希望。还有那一道道杨柳依依的堤岸,那是城西湖母亲般的臂弯,温柔地拥抱着她的子女。或是到那一片娉婷的荷花旁,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路旁不知名的小道上,野花开得正盛,一片美丽、和谐的景象。
  屋外的夜景依然繁华,外面的世界固然风光无限,可是心中却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深爱恋,他乡美景,似乎不那么让我艳羡了。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它的每一寸土地,我们用自己的双眼见证过它的每一次飞跃,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有情有义的东湖水。
  这是我们的家乡,它没有宏伟的历史,没有绝美的风景,然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牵扯着我们,它使我们思念,思念犹如双璧的东西湖,思念人才济济的菁菁校园。她使我们永远记得,那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抬起右手放上胸膛,那里会永远跳动着一颗山河故人心。


当老规矩遇上新潮流

□高三(24)班  张  珂
    辅导教师  周丽华

  今年过年期间,一群弟弟、妹妹像尾巴似地跟着我,问我收到了多少红包。可正当我一面美滋滋地向他们表达我这个超龄儿童也有红包,一面将手伸向枕头下的红包时,他们却露出了鄙夷的神色。其中一个忍不住说:“你怎么还用这种老红包啊?我们都用微信红包了。”我蓦然一惊,原来,老规矩和新潮流又撞车了。
  老规矩和新潮流哪个好?谁也说不清楚,但这两个家伙似是天生不合,只要一照面,那就像是周公瑾遇上了诸葛亮,势必要分个高低好坏出来,每当这两个家伙走进人们讨论的话题,那更是不得了,就像是住那滚烫的油锅中倒热水,哗,炸开了。
  新潮流应时代而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世界就像是一台不断运转的大机器,每时每刻都会有些新东西被生产出来,无数个新东西聚在一起,便形成了一股新潮流,汹涌着、澎湃着袭向社会。新潮流的每一次冲洗都会使社会发生或多或少的一些变化,当手机的潮流涌来时,书信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汽车的潮流涌来时,步行的人越来越少……新潮流中的事物总会给人们带来便利。因此,有人扬言“若要在社会中立足,便要顺应潮流”,逆流而上就是自取灭亡。
  令人奇怪的是无论新潮流的波浪再怎么汹涌,却无法沾湿老规矩的衣角。老规矩是时间沉淀下的产物。社会中不乏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似是忘却了时间,呆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守着心中的老规矩。拿厨师这一职业来说,传统的厨师,讲究的是师徒传承,几代人的经验,几代人的智慧。通过一张嘴、一双手传给下一代。当下,新东方等厨师培训机构进行得如火如荼,正当我以为师徒传承的老规矩已经消失时,却在《舌尖上的中国》的镜头中发现了他们:江南水乡温润小桥流水叮咚,少年身着白衣,行着古礼,一声称谓被坚定地喊出:“师傅。”于是,我们发现,当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食物被端上餐桌时,人们所怀念的是那沉淀在老规矩里的湿情。
  新潮流追求便利,微信红包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极大地省去了传统红包中的过程,节省了时间,但只能适用于同事、朋友之间。在家中,传统红包的地位不容撼动。孩子要红包需向长辈行跪礼,这一跪,跪的是尊敬、是爱戴、是血亲间的浓浓的情。而那一个个红包所承载的是老一辈的欢喜,更是对子辈那厚重的让人眼睛湿润的关怀。
  所以,新潮流虽是时代的宠儿,但老规矩也不应在时代中湮灭。我们的任务,便是在其中探寻平衡点。就像青年歌手谭维维所唱的那样,没有电吉他,没有电贝斯,一条板凳,几把古琴,几声嘹亮仿佛就穿透时间的华阴老腔,造就了最具特色的摇滚乐。在她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新潮流与老规矩可以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只要我们去寻找、去尝试,寻找好方法,尝试新途径,同时还要勇于参加、乐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袖手旁观。
  事实上,新潮流与老规矩并不是永远无法和谐相处的,只要我们合理对待,他俩就能变成手拉手的好哥俩,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信 仰

□高三(27)班  金  萌
    辅导教师  汪  洋

我要去寻一道光
当作我最初的信仰
可艰难的路太冗长
我渐渐没了梦想
成长中迷惘
深陷入彷徨
眼泪在惆怅

我要成为一只孤狼
要有该有的嚣张
但不能猖狂
目光要望向远方
内心要包含希望
一定要学会坚强

流星下许个愿望
一直向着光的方向
自信地头昂
我要更顽强
把光当作信仰
世界需要我这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