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脚下沾有多少泥 心中沉淀多少情 贫困村来了大学教授
07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8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80期  下一期
贫困村来了大学教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7-10-27 11:38:29

  今年4月,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帮扶工作队进入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胡大楼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的宣岩松走访村民,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召开座谈会,“摸实情,查家底,找出各家各户致贫的原因。通过创业培训,让贫困户想干事、愿意去干。”宣岩松说。
  宣岩松是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有着多年从教经历,还担任学院办公室主任。“我是搞教育的,对于农村工作是‘门外汉’,自己要学习政策,提高思想水平。最重要的是及时摸清、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从而得出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帮扶。”宣岩松说。
  70岁的蒋世清患糖尿病25年,老两口因病致贫,家中三间屋子已成危房。工作队了解情况后,马上组织人员对房屋进行了修缮。
  蒋世清身体虚弱,不能下地干活。子女身体也不好,在上海市打零工。老伴宋业海的身体还算健朗。在与两位老人商议后,村里送了80只鸡苗,根据一只鸡50元的补贴标准,老两口获4000元补贴。
  住在隔壁的侄子一家已经迁居别地,宋业海就在院内圈起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养鸡场。眼看着80只鸡苗一天天长大,宋业海和蒋世清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老人家的气色都不好,现在鸡苗长大了,菜园也打理得井井有条,老人家越来越有精神头儿了。”宣岩松说。
  宋业海说,他还是头一回养这么多鸡,心里难免担心发生鸡瘟等意外。“村里请了养殖能手来家里指导我,怎么配饲料,怎么预防疾病”。
  在宋业海的悉心饲养下,鸡苗茁壮成长,还有两个月,这批鸡就要出笼了。“多亏镇里和村上的支持,我要干,不能等、靠、要。干好了,我得到收益,帮助我们的领导看到也欣慰。”宋业海笑着说。
  胡大楼村下辖16个村民组,有412户1826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392人。经过三年的脱贫攻坚,现还有73户205人未脱贫。按照该村脱贫攻坚工作年度计划,2017年,胡大楼村将完成62户贫困户178人脱贫任务。2018年,将完成剩下未脱贫的11户脱贫任务,并对已脱贫的进行巩固,坚决杜绝返贫现象发生。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增收渠道多了,农民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工作队经过调研走访,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为每个贫困户制定出具体的帮扶措施。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工作队积极宣传国家健康脱贫相关政策;对劳动能力弱的农户,安排其承包鱼塘养鱼、家禽养殖等方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其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帮扶兜底等方式,确保其生活有保障;对因子女教育使家庭经济暂时困难的农户,通过联系兑现教育帮扶政策的方式,减轻其家庭生活负担。
  驻村期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就建设蔬菜大棚等项目进行前期调研,并选派创业培训专家到胡大楼村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农民开展创业发展。如今,六安市三十铺镇胡大楼村、史祠村和黄大塘村三个村通过党员联帮户、大户带动、产业扶贫等多种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理念。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编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