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脚下沾有多少泥 心中沉淀多少情 贫困村来了大学教授
07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8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80期  下一期
扶贫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7-10-27 11:37:31

  萧县丁里镇河头村位于该镇的西南部,全村有村民1386户,5485人,耕地面积5325亩。2014年11月5日,李江峰由省政府法制办公室选派到该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初到村时,他发现该村道路不畅,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典型的软弱涣散贫困村。经过两年的努力,该村在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帮扶到户,于2016年底顺利通过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人脱贫 村出列”目标。
  凝心聚力,加强组织结构建设。河头村由原皇避、河头、刘新庄三村合并,由于历史原因,村级组织管理相对松散,凝聚力差。面对问题,李江峰把党建工作列为首要任务,定期组织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干部认真学习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工作职责,同时采取集体决策、民主集中的方式共同研究商讨重大村务,严格以制度办事、管事。为增强村干部服务水平,李江峰积极联系、协调有关单位和专家,大力开展党员干部能力提升工程,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讲,集中起来教”的形式,围绕依法办事、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等内容多次开展培训。他还积极带领村干部先后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拓宽发展思路,吸收先进发展经验。经过不懈努力,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班子思想得到了高度统一,工作热情明显提高。
  严把“进出关”,做到精准帮扶。在开展扶贫工作时,李江峰坚持“精准”二字。一是严格按照程序识别贫困户的纳入与退出,尤其是认真开好村民代表大会,对贫困户逐户评议核查,确保程序公平、公正,贫困户真实、透明,确保识别精准。二是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基础上,历时两个月,对村民进行信息核查,逐户摸排基本信息,核算经济收入,以自然村、村小组为单位进行归档,动态掌握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三是对贫困户基本信息、劳动力情况、发展意愿等进行摸排整理,逐户建档,定期回访,并形成照片记录,在“只有充分了解贫困户的需求精准,才能做到对贫困户的帮扶精准”思想指导下,因户施策、分类管理,将教育、医疗、政府兜底、产业扶贫等政策分类逐户落实,实现了户户有措施、户户有成效,真正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2016年底,河头村顺利实现229户432人稳健脱贫,使贫困人口发生率降到1.46%。
  双包双促,推进精准帮扶。李江峰充分协调帮扶单位,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在他的联系、协调下,省政府法制办公室专门制定了《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帮扶责任、帮扶目标,确定了29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对口帮扶32户贫困家庭,建立长期帮扶关系,保证不脱贫、不脱钩。省政府法制办公室领导多次到村指导工作,累计慰问贫困户96户,捐款及发放慰问金9万余元,捐赠笔记本电脑4台,法律书籍200余册。此外,他积极协调相关单位为村捐赠资金14万元,购买联合收割机一台,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集体收入。他还协调县烟草专卖局、食品工业园捐款九万余元,用于光伏电站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壮大集体经济,做到稳健脱贫。扶贫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变“输血”为“造血”必须要有可持续集体经济收益保障。李江峰结合该村多年的养殖传统,以五万元选派专项资金做“酵母”,多方筹集资金,于2016年建成总投资105万元的8个养鸭大棚,承租给养殖大户经营,年出栏量31.5万只,每年使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在此基础上,他还推动成立萧县金河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9个养殖户发展致富,16个贫困村民实现就业。他积极争取扶贫资金,首批建成213KW光伏发电站,现已并网发电,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五万至六万元收入。2016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村集体有钱了,扶贫就有了底气,在村集体经济资金管理监督小组监督下,将村集体经济收益的80%用于贫困群众发展启动资金,现已发放两批资金,共计9.45万元,惠及贫困户135户,使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真正实现由“输血”到 “造血”的转变。
  关注民生,完善基础设施。李江峰坚持以民为本,强力推进道路交通、水利灌溉、垃圾处理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争取路网工程、土地整治、整村推进、以工代赈等项目,为村修建水泥路13公里,并在主要路段安装45盏太阳能路灯,切实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照明难等问题;二是协调供电公司,落实了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并为72眼井架线通电;三是向水利部门协调争取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户户用上自来水,确保了饮水安全;四是争取水渠改造建设项目,修缮2.9千米沟渠,彻底解决了胡萝卜基地污水横流问题;五是申请省体育局全民健身项目,在村部建造一个小型文娱广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六是依托“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在村里主干道、村民集聚区建设垃圾池,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担任保洁员,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同时也为12个贫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七是争取一事一议项目,为村修建文化长墙,既美化了环境,又宣传弘扬了传统美德。
  近三年来,李江峰一直往返于合肥市与萧县之间,妻子怀孕生产、女儿出生都未能在身边陪伴,长辈的相继离世未能在床前尽孝送终,虽然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内心深处仍不时涌现些许内疚和遗憾。李江峰坚信,只有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才是对家庭、对亲人最好的回报。他暗下决心,今后将继续以强烈的事业心和满腔的工作激情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