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余静:一户不脱贫坚决不撤岗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7-10-20 15:43:21 |
两年前,她主动报名驻村扶贫,无怨无悔。 两年后,她带领村民逐步脱贫,充满信心。
她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余静。“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大湾村考察时,余静当面作出的郑重承诺。一年多来,余静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自己的承诺,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千方百计推动大湾村发展,帮助贫困村民增收脱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金寨县中医院的工作人员到驻村扶贫,成为大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两年的历练,让原本有些腼腆的余静变得干练起来。
2015年,全国开展驻村扶贫,平时在单位里乐于助人的余静主动报名,到大湾村这个距离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山村。那时,这个村1000多户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1户。
作为出生在金寨县农村的80后,余静从小就对这连绵不绝的大山和生活在山里的人们有着特殊的感情。为了弄清村民的致贫原因,余静走遍了全村37个村民组。大湾村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上,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白天走村入户、夜晚整理材料成为余静驻村以来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
“过去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一个有名的穷山村”。但如今,大湾村的村民们欣喜地发现,道路畅通了,还修了一条八千多米的水泥路;一座新安装的光伏电站拔地而起;一些垃圾、杂物、危房等被清理、拆除了,生活环境更好了;大家的收入增加了,有的还住上了楼房。
2017年,大湾村预脱贫户陈泽申中年丧子、老伴过世,之前与孙子住在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余静平均每周都会去他家走访两三次,为他筹划如何尽早脱贫,还为他争取到多项帮扶措施。金寨县梅山水库建设时,陈泽申跟家人移民至大湾村大湾村民组,在山坳里住了大半辈子,也穷了大半辈子。现在,他住进了大湾扶贫移民安置点的一栋两层小楼,水、电、路设施完善,地面硬化,绿化到位。新家房间多,陈泽申将空余房间租给旅游公司开发民宿。他在村里当保洁员拿工资,加上光伏发电分红及山羊养殖、三亩茶园的收入,“收入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就像嚼着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
“发展产业,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是精准脱贫的关键。”余静立足大湾村茶叶生产基础,通过新屋茶厂引进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吸纳本地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参与。同时,引导村民以茶园入股,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村民收入。积极拓宽产业脱贫道路,在发展茶园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村民把闲置房间改为民宿,让村民在家就能把钱赚。
据了解,去年,大湾村实现了脱贫20户71人的目标,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7200元增长到了8100元,今年拟脱贫的34户也有望全部如期脱贫。“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贫困群众心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对扶贫干部和扶贫措施认可、接受,以后的工作更顺了。” 余静满怀信心地说。
“精准扶贫要发挥好村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余静在村里积极推动抓党建促脱贫“四联四帮”工作,带领村党组织班子搭建党员参与工作平台,激发党员活力,促进能人大户帮带自觉性,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不仅助推了扶贫工作,还进一步和谐了党群、干群关系。“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既是个人的光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余静表示,要立足岗位,做细、做实精准扶贫,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成效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本报综合报道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