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梁家河 浅谈如何加强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 积极探索史杭灌区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
02版:青年之声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7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7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寻访梁家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滁州学院团委书记 音 坤 发布日期:2017-10-20 15:27:49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中共中央党校编写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全方位、全视角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讲述了他如何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读这些感人故事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对表和看齐。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彰显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需要每个人认真学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年8月,我在陕西省延安市参加干部培训,有幸实地走访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梁家河,遥想当年青年习近平七年的奋斗岁月,对诗人艾青的这一名句有了深层次的体验。在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更是有了更为触动灵魂的共鸣。这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在那段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构筑了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也是我们团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每个团员、青年都应当从中汲取营养,跟随青年习近平足迹找寻青春无悔的密码。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树立了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深深埋下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锻造了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也塑造了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历史亲历者口中,我们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了解实际”等表述。青年习近平给人们留下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

  非志无以成才。一个15岁的青年突然从大城市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因为有了这个“初心”,青年习近平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是理想,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原因。

  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1969年1月,习近平15岁时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的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学生座谈时曾讲过“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令人动容。在物质生活、信息获取手段都已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人都有学习乏力、思维懒惰的坏习惯,对比总书记当年在生活清苦的条件下仍能自觉做到学习刻苦、思想艰苦,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反思检讨,看看学习上是否太过放松、思想上是否太过安逸,自觉重整行装再出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大钊曾经对青年人勉励道:“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青年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我觉得我们团干部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积极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和智慧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