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池州市始终把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举措。2015年底,全市三县一区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抓住一个突破口
关注一个特殊群体
以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为突破口,针对全市农村中小学的基础条件、教师队伍、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质量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先后投入近两亿元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实施城镇教师轮岗支教、农村教师顶岗上挂、学校向对口帮扶、教育领导分层包干等多种措施,全力推进薄弱学校建设。“十二五”累计投入资金3.9亿元,全市图书和音乐、体育、美术器材配备率达100%、实验室达标率100%;实施完成薄改“班班通”项目学校395个,共5278个班,投入资金6967.5万元,全市配备多媒体班级数比例达到97.97%,新增计算机15000多台。2015年开始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已完成投资4.54亿元,新建校舍和改造运动场73.3万平方米,设备购置完成投资8920万元,分别占五年规划的93.7%、126%、80.8%。
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采取就近入学与定点学校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做到一样就学、一样免费、一样升学等“三个一样”,实行入学“零障碍”。对转学的实行“绿色通道”。近几年来,市主城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每年超1500人。建立留守儿童之家567个,组成关爱志愿队伍,服务近4万留守儿童。培训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师400名,不断化解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困扰。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全市随班就读人数387人,对未能入学的特别残疾儿童采取送教上门服务,全市“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2.8%。
找准两个着力点——学校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围绕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市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城乡、区域和学校间差距逐渐缩小,学校办学规模和效益明显上升。“十二五”期间,市政府修编了主城区学校布局规划,累计投入资金3.5亿多元。2016年起,开始实施学校标准化提升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为全市中小学配备了实验室和体育、音乐器材,小学生均图书超过15册,初中生均图书超过25册,生机比达到10∶1。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市“班班通”覆盖率达97.97%;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学点330个,覆盖率100%。教育信息化应用不断创新融合。全市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100%、校园网建有率100%、班级多媒体覆盖率97.97%。2014年,市政府投入资金500万元,为主城区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多媒体教学成为常态。2014年~2016年,投入资金2800万元推进“在线课堂”建设,在农村中心学校建设在线主讲课堂108个,教学点接收课堂288个,城乡同享优质教育资源,缓解了农村教学点音乐、英语等专业教师不足的矛盾。
落实三大保障——教育投入、师资建设和规范办学
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列入民生工程,不断提高学生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小学每年人均标准625元、初中825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全免费,自2013年起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享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同时,实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制度,小学生每天补助4元,初中生每天补助5元,一年补助250天,2016年全市共有4597名学生享受补助政策。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在岗全员培训,实施名师建设工程,建立了11个名校长工作室、22个名师工作室,带动全市中小学校长和中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建立新进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机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师风师德建设。采取轮岗交流、农村支教、上挂锻炼等形式进行教师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达到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0%以上。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出台了规范招生、办学、减轻课业负担、禁止教师有偿补课等文件,小学、初中就近划片、免试入学,不收取任何择校费。积极推进小学、初中实行阳光均衡分班,不分重点班、实验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质量监测,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加强美好校园建设,规范师生言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四大机制——名校办分校、学区制、结对帮扶和招生改革
在城区推广“名校领办分校”模式。通过领办学校选派校级负责人、优秀教师到新校先行带动,输出办学理念、管理办法、教师专业成长项目,促进各新建学校快速成长。在农村继续实施“学区制”管理。全市所有乡(镇)成立学区,学区以小学中心学校为龙头,以民主管理为切入点,以“六统一”为抓手,带动学区内教学点整体提升,破解农村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及精神有所懈怠的难题。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促进城乡学校强弱结合、优势互补,实现教育设施资源、优质人力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三个共享”。全市已有37对城乡学校结对成功。改革普通高中招生模式。加大对农村学校招生政策倾斜力度,将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招生计划80%按初中学校毕业生数、教学质量、规范办学及考核成绩以一定权重计算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注意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
新建的香格里拉实验学校
2014年11月15日至17日,由市教育体育局主办的池州市第十三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市第二中学举行。
青少年法制教育“模拟法庭”
经典诵读
2014年8月22日上午,2014年池州市希望工程“圆梦助学”捐赠仪式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金鑫出席仪式并讲话
校长论坛
数说变化
★3.9亿:“十二五”累计投入资金3.9亿元,全市图书和音乐、体育、美术器材配备率达100%、实验室达标率100%。
★6967.5万:实施完成薄改“班班通”项目学校395个,共5278个班级,投入资金6967.5万元,全市配备多媒体班级数比例达到97.97%,新增计算机1.5万多台。
★97.97%:全市“班班通”覆盖率达97.97%;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学点330个,覆盖率100%。
★3.5亿:“十二五”期间,市政府修编了主城区学校布局规划,累计投入资金3.5亿多元。
★4597:实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制度,小学生每天补助4元,初中生每天补助5元,一年补助250天,2016年全市共有4597名学生享受补助政策。
局长访谈
争创教育新业绩庆祝党的十九大
□池州市教育(体育)工委书记、市教育体育局局长 姚朝勇
池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汉初设立石城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池州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古代墨客骚人、才俊风流莫不留恋于此。池州秀美的山水间,就此留下了陶渊明、白居易、李白、杜牧、陆游、梅尧臣、岳飞、李清照等文人雅士的足迹。他们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忘情吟唱,留下了数千首精美的诗作。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池州尊师重教、能耕善读的优良传统。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历年来,池州市委、市政府情系教育,科学谋划,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项目,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在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五年来,池州教育又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喜人局面:
全市公办幼儿园基本实现一乡(镇)一园;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和图书室、实验室,音体美器材配备率均100%,所辖县(区)全部一次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学校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文明程度大幅提高;优质特色高中资源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学校内涵和质量逐年提升;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基本做到“零障碍”;三类残疾少儿入学率达92.8%……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工作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开展经典诵读等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编纂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从思想源头筑牢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家的精神情怀。
教育是今天,也是明天;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作为教育人,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挺立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潮头,肩负起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神圣使命,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质量和公平,在提内涵、抓落实上下功夫,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