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的阶梯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窗外蝉声唱 记忆里的锅巴糖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7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73期  下一期
记忆里的锅巴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寿县三觉镇顾岗小学 闫庆国 发布日期:2017-10-10 15:09:11

  我现在极少吃锅巴了,不是不能吃,也不是不爱吃,而是我不愿把心中那极美好的印象咀嚼得支离破碎。有时记忆的味道远胜于舌尖上的享受,因为懂得珍惜,所以才会珍藏于胸,而不是饕餮贪婪。
  一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虽然有时得紧紧裤腰带,可人们的内心里却清静爽清,人们也并非整日愁眉苦脸,人们的笑声我觉得比现在爽朗。肚子空了,紧紧裤腰带不要紧,要紧的是脑子里不能空了,当然,脑子里也不能装些不该装的东西,否则,比脑子空空如野更可怕。
  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有时连肚子都没法填饱,自然不会有让人想都不敢想的零食了,可逢年过节,大人们总会想着法子做些小吃给望眼欲穿而又毫无怨言的孩子们解解馋。大人们内心深处深深地自责,家里的一群孩子虽然渴盼可没有一个会无理取闹。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的互相理解显得犹为可贵,那种理解是那个年代足以慰藉人们心灵的鸡汤,当然在今天已成稀缺之物。
  我记得母亲做的最拿手的小吃就是锅巴糖了。做锅巴糖,当然得有锅巴,我记得那时候锅巴是午饭后大人们、孩子们的最爱,当然大人们往往只能吃上一小块也就小小的几口,大人们虽然每天干的都是重活、累活,可他们不会和孩子们争食。望着狼吞虎咽的孩子们,大人们往往都会默默地走开。那个年代,锅巴当胜过今天的鱼翅、燕窝、海味山珍。记得有一次我手里拿着锅巴往学校去,在路上,一个老货郎看到我手里拿的锅巴,他就对我说愿用一小包糖精换我的锅巴。我自然十分的愿意,那时,糖精对孩子们来说也是稀缺罕见之物。老货郎津津有味吃锅巴的情形,我至今仍记忆如新一样。
  为了吃到美味的锅巴糖,我们每天午饭后就不再吃锅巴了,经过近二十多天的积累,母亲终于从我们的嘴巴里余下了满满一笆篼的锅巴。望着满满一笆篼的锅巴,母亲的脸上充满了自信。是啊,没有一笆篼的锅巴,母亲是做不出让我们足足解馋的锅巴糖的。我们看着满满一笆篼的锅巴,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做锅巴糖虽然工序比较少,可每道工序都得花心思、花功夫,来不得半点偷懒。从炒锅巴到锅巴糖做成,母亲每次都得花上一天的时间,母亲常对我们说,慢工出细活。当母亲把炒得金黄的锅巴碾碎拌上糖稀时,我终于忍不住开始流口水了。
  吃上一块金黄香甜的锅巴糖是那个年代的春节里人们的一种莫大的享受了。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是那么的容易满足,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现在虽然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愁吃、不愁穿、住有房、行有车,可我却没有看到几个心满意足的人,也许人们在追求更多、更大的成就吧。
  一样的锅巴,一样的糖稀,可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却截然不同,就像同样的汉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法一样。母亲做的锅巴糖在村子里是最好吃的,母亲做的每一块锅巴糖里都有浓浓的爱的味道,所以春节拜年的时候村里的孩子都会跑到我家来。虽然家里的锅巴糖春节过后几天就没了,但我们兄弟姐妹们没有一个人抱怨母亲。望着母亲满脸的成就感,我们在不快之余心里稍稍平衡了些。
  母亲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可她经常对我们兄妹们说艺多不压身的道理。母亲现在虽然年事已高,可她仍然每天都在不停地劳作着,也许她的劳作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可于她而言却又不可缺少。母亲一生始终都相信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相信这是真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