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综述
日前,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在合肥市举行反馈会,会上传来好消息,我省迎检的12个县(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顺利通过检查,22个县(区)通过复检,至此,我省整体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继东部发达省份之后在全国第九个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国家基本均衡县全覆盖,位居中西部省份前列,提前三年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确定的目标任务。
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倡者和先行区,2006年,为破解“择校热”难题,铜陵市创造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铜陵经验”,享誉全国,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如今,我省提前三年完成既定目标。对于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这与我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密不可分。
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成了当地最美的风景
走在如今的中小学校园里,整洁美丽的外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功能室、实验室一应俱全,加上学生们绽放的笑脸,校园的的确确成为当地最美的风景。
2007年,我省就在全国率先制定颁布了《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确定标准化建设的内涵为“一扩三建四提高”,一扩是指扩展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面,使学生寄宿、卫生等条件基本得到保障。三建是指建中小学运动场地,保证学生的运动需要;建中小学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建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四提高是指提高中小学图书装备水平、音(乐)体(育)美(术)器材配置水平、教师配备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确立了师资配备、图书装备、校舍建设、学校管理四个合格的建设目标。2014年,省教育厅制定下发《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农村教学点办学基本标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评估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基本依据。2017年5月,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并实施《安徽省控制和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明确了我省力争到2018年全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控制在3%以内,2020年之后大班额比例逐年降低。同时,将年度目标达成情况纳入对政府的目标工作考核。
有了标准之后,我省整合推进,省教育厅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办公室,专项抓好各类项目建设,实施我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年~2018年)。截至2017年5月底,共投入资金937亿元,“全面改薄”校舍改造类项目已完工1.9万个、面积2271万平方米,占五年规划建设面积的100%;购置设施设备434万台件套、图书2090万册,占五年规划的100%,实施进度位居全国第一。实现全省中小学三类重点校舍无D级危房,一人一桌一椅的比例为100%,寄宿生一人一床位的比例为100%。
“当时的任务量是非常大的,全省两万多所学校,每所学校都有项目,进度快,质量高,可以说是遍地开花。”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说。2009年~2016年,我省持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共投入七百多亿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至2016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为100%,较2010年实施前的不足10%提高90多个百分点。
资源配置均等化,让教师动起来留下去
“过去‘择校热’问题一直高温不下,其实说到底还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很多问题的关键都在于资源是否均等”。在金燕看来,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为此,省教育厅推行保重点、攻难点、托底线、均生源的发展思路。
首先是保重点,建立政府均衡投入制度,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投入观念,将义务教育作为财政重点保障的范畴,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工作重点,五年来,积极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要求,2016年,全省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分别为8573.56元、12435.26元,比2010年的3191.12元、3963.55元分别增长168.67%、213.74%。
一直以来教师问题是推均工作的难点。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队伍不均衡一直制约着我省教育可持续发展。2013年,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校长每届任期为五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原则上应予交流。刚性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人数占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支持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省教育厅研究制定《安徽省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的意见》,在学校编制配备、人事管理及职称评聘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2013年~2016年,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共交流教师和校长3.5273万人。
考虑到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底线,我省积极实施乡村教师计划,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安徽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年~2020年)实施办法》,从编制管理、师资来源等九个层面提出了有力政策措施,重点解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问题。每年安排2500名定向培养支持计划,两年共培养5000人,极大地解决了乡村教师短缺问题。
为实现生源均等,我省着力通过“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以及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80%以上指标到校的政策,保证生源正态分布。
办学行为规范化让每个学生乐享素质教育
随着办学条件的好起来,我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9年以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省教育厅出台了《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为规范办学行为提供了标准和基本要求。
为切实将减负落在实处,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安徽省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确定了城乡学校班额无超标、同城区公办学校无择校、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无差距、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无障碍的“四无”目标,明确了控制课程总量、学习时间、作业数量、考试次数,规范教辅使用、办班行为、教师行为,维护学校秩序等八个方面的减负任务,制定了20条改革措施。
同时,我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转发了教育部《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行风问题。把师德建设贯穿到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通过明察暗访和专项督查等形式,加大“五乱”治理力度,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乱收费得到很好的治理,校内乱办班问题基本消除,乱招生和乱补课等“五乱”问题得到较好的遏制。自2014年以来,全省处理各类来信、来访230余件次,明察暗访11次,通报学校11所,通报市、县(区)教育局24个次。2016年,处理教师688 人,其中批评教育234人、诫勉谈话81人、责令检查104人、通报批评146人、调离原学校8人、警告和记过处分108人、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7人。
教育教学优质化,农村娃家门口“上好学”
“再也不用舍近求远去城里的学校上学了,家门口一样能上好学”。采访中,随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全面推进,老百姓对我省教育发展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家门口学校教育教学的提高,让更多的孩子选择家门口就读。一些偏远学校,更是出现生源逐年回流的喜人形势。
一直以来,我省坚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要按照均衡的理念,加强资源统筹配置,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的差距。2012年,省政府制定了《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托中心学校建立学区,建立学区内学校平等参加的学区管理委员会,统筹学区内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学研究、督查指导等,促进学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同时,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我省探索出以县为单位、由优质学校辐射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不仅有效解决教学点及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匮乏,破解了教师“下不去,留不住”这一难题,也让更多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竭力让每一个适龄孩子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坚持“两个为主”、“三个一样”(一样就读,一样入学,一样免费),不断健全、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体制,全面消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升学障碍,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7%,高于全面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基本做到在流入地就学“零障碍”。2008年,在全国较早打破户籍限制,规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并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加强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探索实施“教育券”制度,使义务教育保障经费随学生流动拨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平等就学权。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从2010年起,依托农村中小学,按照“有场所设施,有图书器材,有亲情电话,有管理制度,有档案资料,有结对帮扶”的要求,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1.9万个,安装亲情免费电话2.2万余部,实现了留守儿童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大力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年~2016年),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县举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建立了6岁~14周岁残疾儿童实名登记系统,大力推进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全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中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我省大力推动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和方法,通过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办学模式创新,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