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贫县办成大教育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6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9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65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国贫县办成大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韦玉柏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7-09-20 12:29:28

聚焦宿松县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宿松,八百里皖江第一县,山环水绕,风景秀丽。金秋九月,本报记者应约再次到这个处处洋溢着丰收喜悦的地方。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宿松县的教育发展水平一直不高。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却成为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重中之重,并不惜代价倾力要办大教育,其成效和变化着实令人击节侧目。

校园是城乡最美丽的风景
  色彩缤纷的卡通教学楼、平坦柔软的塑胶操场、现代化的儿童游乐园、清新苍翠的绿化带……9月11日,迎着淅沥的秋雨,本报记者走进了宿松西北边陲、距县城六十多千米的陈汉乡朱弯小学,这里的一切很难让人与农村学校联系起来。
  陈汉乡是宿松县最大的山区乡,并集山区、库区和老区为一身,全乡内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其中完全小学3所、教学点11个,共有学生2056人,受客观因素制约,该乡的办学条件一直是全县较差的。
  “正是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我们逐步建设、完善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少年宫等,对辖区的各所村小逐一进行了校园的硬化、绿化、美化,并因校配齐了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实验室、微机室、资料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和留守儿童之家等功能室”。 在陈汉乡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虞晓红看来,现在农村的办学条件不比城里差,而这完全得益于县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
  “穷县也要办大教育”是宿松县政府在全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员大会上的掷地有声的承诺。县财政没钱怎么办?县政府没有“等,靠,要”,而是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申请政府债券、争取银行融资和上级专项资金提前使用等途径,2017年就筹措资金六亿多元,并按照“一个提高,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对2014年、2015年教育投入缺额部分共计1.77亿元,一次性地足额追补到位,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共计4840万元债务也全部纳入政府债务信息管理平台,全部化解到位。
  金坝希望小学坐落在长江边上,是洲头乡的一所完全小学。9月12日上午,阳光明媚,本报记者走进该校时,一下子就被它简洁、紧凑的校园布置所吸引。不大的校园里,三栋小楼统一现代徽派建筑,白墙黛瓦,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精致。
  “方圆几十里,就数我们学校最漂亮了。虽只是一所村小学,许多县城学校都未必有我们好。”该校校长李水罗自信地说。目前该校有397名学生,辖金坝、汪坝、元墩、秀闸、罗渡等村的学生入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都深受学生家长肯定。
  在秀丽的横山北麓、马湾河畔,河塌初级中学素有“花园式学校”的美誉。这所始建于1969年的老牌初级中学,几经建设和发展,不仅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校师生更是用上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各功能室一应俱全,标准化的塑胶操场成了学生们课后尽情戏耍的乐园。伴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水平也一路提升,并成为市级示范学校。
  如今,走进宿松县城乡各地,一项项大手笔的建设、高起点的投资令人热血沸腾;一座座漂亮的校园、现代化的配套让人流连神往。这是真金白银的政府投入,也是莘莘学子实实在在的福祉。

教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才是关系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宿松县实施了“人才强教”工程,建立了教师补充录用长效机制,近三年共录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835人,今年招录401名初中、小学教师,重点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和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倾斜,新补充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偏远地区学校。
  吉林姑娘周娜,2014年大学毕业后,不远千里到趾凤初级中学任教,是该校唯一的美术教师。见到她时,她正在给学生上美术课,学生们底子薄,总画错,周娜不厌其烦地俯下身一一纠正。
  趁着下课期间,本报记者同周娜聊起来,问及为什么会放弃大城市,不远千里到这所条件简陋的山村学校教书,周娜淡淡一笑地说:“这是我在安徽教书的第三个年头了,这里很好,我还没有想到要离开的理由。”她坦言,课堂上,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最大的利用;生活上,学校给予了照顾,37平方米的教师周转房里一应俱全,很安心。
  在趾凤初级中学,30套教师周转房满足了全校33名教师悉数住在了校内,让教师们甘心以校为家。“这是政府给教育的福利,它真正让教师们安居乐业,也让更多年轻教师扎下根来”。53岁的教师贺国民直言,这为山村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希望。
  除了解决居住问题外,还全面兑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确保教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制定了《宿松县改善农村艰苦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待遇实施方案》,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派不下,留不住”的难题。
  教师交流是宿松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抓手。在坚持“招聘一批,交流一批,培训一批”的思路下,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如先行先试的复兴镇中心小学,教师交流已达111人次,交流比例超过了教师总数的10%,通过全镇小学教师的交流与教师全员聘任的结合,不仅打破了农村教师长期不流动的僵局,也实实在在地激发了教师的内在活力,如今的复兴镇在整个宿松教育版图上已然跃居第一方阵。
  在全面启动教师交流机制改革后,近三年全县就交流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600人次以上,达到符合交流条件总人数的13%,常态化的交流不仅让城镇带动农村、优质带动薄弱,也促进了城乡教师队伍协调均衡发展,更让城乡教育质量水平上了新台阶。 

音体美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我们学校现有968名学生,在他们小学六年时间里,每个人都至少有一次机会登上这面‘微笑墙’,不以分数论英雄,只要你足够自信。”在复兴镇中心小学校园内,一面长四米、宽近三米的“微笑墙”吸引了本报记者,一张张绽放的笑脸、雪白的牙齿,像是有一道魔力,让人挪不开眼。
  问及这面墙的由来,校长汪庆龙并没急着揭晓答案,反而将记者带到学校少年宫,缤纷多彩的美术室、书香浓厚的阅览室、设备齐全的心灵驿站、布置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一间间功能室,让人眼前一亮。时逢舞蹈室里,四(1)班学生正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舞蹈,她们统一穿着淡紫色的舞蹈服,反复练习着劈叉、下腰,落地镜里,稚嫩的脸庞上自信满满。
  “现在农村教育强起来了,农村娃也能享受到跟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除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不再是写在课表里的摆设,这些功能室我们每天都在用”。汪庆龙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们都变得阳光、自信,他们坚信学生的笑容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所以才设置了这面墙展示学生们的笑脸。
  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精气神,还有真本领,鲜少走上市级、县级比赛舞台上的他们,开始一步步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欣喜的是比赛成绩颇佳:在2014年至2017年全县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该校连续四年获小学生讲故事比赛一等奖;少年宫舞蹈社团编演的《时钟精灵》、《绽放》、《采莲》分别获宿松县第八届、第九届和第十届艺术节节目一等奖;在连续两届的宿松县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展演比赛中,该校舞蹈和书法连续获一等奖。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深山区陈汉乡,由于该乡特殊的山区地理环境,一师一校教学点竟有九个,都是一个教师、几个学生的“袖珍小学”,但在线课堂却为该乡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个主讲课堂,音乐、美术两门课程,让教学点孩子也及时分享了中心小学教育资源,保证了各校开齐、开足课程。
  “我们尽量保证功能室建好后师生能用、好用、愿用,不是为应付省检、国检,而是为保障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真正需要。”陈汉乡中心小学校长王秀华直言。
  “在那高高的横山脚下,有我们美丽的校园,欢歌笑语,朗朗书声,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踏进河塌初级中学的少年宫楼,音乐室里传来一阵阵优美的歌声,音乐教师赵雪正带领学生学习学校自编的《河塌中学校歌》。
  微机室里,计算机教师王友林正在指导学生操作编程,在完成一系列操作后,学生刘磊的脸上露出微笑。“以前很羡慕城里的孩子,觉得他们电脑都玩得很溜,但现在通过学习,我也会电脑了,再也不用羡慕别人了”。
  “功能室成了校园里最有活力和生机的地方”。校长刘文德介绍,学校少年宫一共四层,各类功能室一应俱全,教育部规定的各种课程全部开齐、开足,学生们一有时间就往这栋楼里钻,或看书,或去留守儿童之家找“老师妈妈”交流,或去画画、做手工。一间间功能室,犹如一个个孵化基地,让更多的学生享受素质教育的硕果。

一校一品一特色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伴着熟悉的旋律,只见一个红色的身影窜蹦跳跃、闪展腾挪,接着11位身着统一褐色传统服装的少年分组演练,其动作灵活、姿势舒展、快速有力。四分多钟的少年长拳表演,只看得记者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掌声四起。
  这是9月12日上午本报记者在长铺镇马塘学校室内体育馆看到的武术表演。“他们是学校武术兴趣小组的,12个学生分别来自四到八年级,在体育教师张宇的指导下完成的。”该校校长高赛鹏介绍,坚持特色办学一直是学校的传统,现已形成了黄梅戏、舞蹈、二胡、武术、绘画、体操、篮球、乒乓球、足球等多个社团兴趣小组,课余活动精彩纷呈,尤其是少年武术、啦啦操、黄梅戏课本剧等多次参演获奖。
  曹湖初级中学位于安徽省、江西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是距县城最远的一所农村学校,直线距离约80千米。因交通不便,这里的学生一度很少与外界打交道,羞涩,拘束,更别说与县城里同龄的学生同台竞技。近年来,随着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校园足球的建设,这些运动小将凭借出色的球技,踢进了一场又一场省级、市级足球联赛。
  “看,现在我们的学生们自信多了,一个个的都卯足劲了,都想在省里面踢出个名堂”。9月12日上午大课间,校长黄训艳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学校的校园足球课开设情况。远处的操场上,晃动着学生们分组练习的身影,跑动的姿态,尽情的呐喊,以及国旗杆下印有“科学训练,顽强拼搏,积极备战安徽省初中校园足球联赛”的横幅,空气中尽是拼搏的味道。还有一个月,这群学生将代表宿松县出征省初中校园足球联赛。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能踢进八强就算不错了。”在黄训艳看来,能够与全省其他强队同场较量,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开阔眼界的好机会。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足球小将个个都是小“学霸”,不仅球技了得,文化课成绩同样骄人。学生们捧回一张张荣誉证书:2016年安庆市校园足球联赛第三名,2017年安庆市中学生足球联赛男子第三名、女子第八名……2015年9月,该校经教育部认定并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学校”。
  趾凤初级中学国学教育同样精彩丰呈。坐落在山坳里的该校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随处可见《弟子规》、《论语》、《大学》等名篇中的经典标语,国学氛围浓厚。
  该校校长汪宜和介绍,学校秉承着“生命教育”思想,提出了“国学浸润生命,经典成就人生”的特色理念,以读写、讲演为依托,让国学真正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各种功能室的运用均结合国学教育,如音乐室,教学生吟唱《三德歌》等传统经典歌曲,图书室提供相应的书籍,体育课教授学生武术操等,让学生多角度接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坚持特色兴校无疑是一条好路子”。在宿松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云涛看来,坚持把推进素质教育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非常有必要,而且前途光明。
  在宿松县,柳坪小学的黄梅戏、许岭小学的剪纸、趾凤初中的国学经典、金坝小学的快乐教育、曹湖初级中学的足球、马塘学校的武术、新安初中的阳光体育……如今,一批批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学校脱颖而出,成为宿松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亮点。

同在一片蓝天,受教育机会均等
  自古以来,宿松就非常重视读书求学,“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是宿松人的文化共识。他们对读书的重视程度、对特殊群体入学的保障、对残疾儿童的无私关爱、对营养餐的有效落实……采访中,这几个重要细节引发了本报记者更多关注和反思。
  9月11日下午,赶到宿松县特殊教育学校时,已是晚餐时间,学生们在教师和家长们的看护下,有的在排队,有的打好饭菜在吃,有的已吃完。让记者震撼的是他们虽都身体残疾,可一个个排着队,非常规范、有序,竟比常人还好。
  “他们都是视力、听力、智力等方面有残疾的儿童少年,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得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在我们专业教师的培养下,通过学习和矫正改变非常大”。该校校长朱良玉介绍,现有在校生93名、教师16名,是安庆市最大规模、办学水平最好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县委、县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社会热心人士援助非常大”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校长提及最多的话。
  在凉亭镇青竹小学采访时,正直午餐,106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餐。当天的菜谱是冬瓜烧肉,西红柿鸡蛋汤,学生吃得津津有味。“以前都是自己带饭,冬天怕凉掉,奶奶就送饭来”。五年级学生吴玲玲说,自己家离学校有好几千米山路,吃午饭一度很让父母亲头疼,直到有了营养餐,才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该校校长王凡说,自2015年2月被纳入营养餐工程后,由中心学校统一搭配食谱,统一采购,政府每生补贴四元。为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吃得安心,学校采取精细化管理,在校门口张贴每周的菜谱、陪餐记录、采购清单,以及一天一记录的留样记录。
  同样是营养餐,在许岭镇中心小学,因学校食堂面积不够,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在教室里就餐。9月12日中午,本报记者看到,一到放学时,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师指引下集中到食堂。而在对面的教学楼上,四(2)班班主任张琼燕上了课后,就跑到食堂和学生们一起抬回饭菜,捋起袖子给全班55个学生打起了饭菜,学生们按小组排队,可没有一会,记者发现张琼燕就满头大汗,可她却来不及擦。此时,张琼燕成了“张师傅”。
  “真的要给学校点赞,真的要给老师点赞。”附近的刘女士的孩子就在该校读二年级,对于营养餐工程,她竖起了大拇指。她说,现在孩子上学不仅不要钱,吃饭问题都被学校解决了,真心要感谢政府!真心要感谢老师们!
  采访中,对该县教育发展现状大举满意牌、高声点赞的又何止刘女士。宿松县一面在加大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全面强化教学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把孩子放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读,许多农村学校生源回流现象非常明显。严格执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同时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就学权益,严格落实“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零障碍入学。并积极实施“全纳教育”,将县特殊教育学校迁建到县城规划范围内,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班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让全县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为98%。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尽可能的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让好学校越来越好,让薄弱学校迎头赶上,而不是削峰填壑。”吴云涛说,最终是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韦玉柏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