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切实把传统文化植入青少年内心 徽州民歌尽传唱 文化传承有形化 积淀传统文化 厚实人格培养
09版:今日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6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9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6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徽州民歌尽传唱 文化传承有形化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锐 李建庭 通讯员 方月志 发布日期:2017-09-13 13:26:08

  歙县新安小学一直把“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坚持“有规划、有教材、有活动、有时间、有社团”的工作原则,强力推进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承,把学生培养成“文化传承新人”,着力把学校打造成“魅力文化校园”,学生进而对传统文化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深刻体验。
  编印教材 走进课堂
  徽州民歌体现了原徽州地区(黄山市三区四县,江西省婺源县,宣城市的绩溪县、旌德县)的风土人情,它更是深植于徽州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是徽州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做好传承,学校组织力量对传唱于民间的徽州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并编印校本教材《徽州民歌》。这本教材共收录了100首民歌,分为“民俗、爱情、号子、儿歌、劳作、传承”6类,学校免费发放给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供他们学习,同时把“传唱徽州民歌”列入各年级音乐学科的教学任务,音乐教师都会选取适合班级的曲目进行教唱,做到兴趣与普及相结合,学生在传唱中进一步了解了徽州地方文化,使徽州民歌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普及,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建社团 聘请名师
  为更好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新安小学自2013年起,专门成立了音乐社团,该社团下设徽州民歌和徽州戏曲两类,2015年再增开一个徽州民歌班,目前参加社团的共有近百人,每周三下午都会进行集中授课,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对徽州民歌的认知,真正使其成为传承徽州民歌的新生力量。学校先后聘请省级徽州民歌非遗传承人凌志远,县文化馆专业教师姜紫鹃、阮燕、曹志荣等多名行家里手担任社团辅导教师,同时安排学校专职音乐教师跟班教学,师生一起系统学习徽州民歌的基本知识、舞台表演,练习唱腔及发声,学唱经典唱段,深刻感悟徽州的人文情怀。每一次音乐社团活动,校园上空都回荡着优美的戏曲声,为校园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艺术色彩。
  热情参与 展示成果
  音乐社团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用心、用情,真正走进徽州民歌深处,他们热情参与校园文化展示活动,每年都会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表演精彩的节目,或是在上级考察中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不仅如此,音乐社团活动还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县、市级的文化展示活动:先后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表演《对花》《谁料皇榜中状元》《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闹花灯》《葡萄架下》《牧牛花鼓》《春耕忙》等多个节目;在歙县第六届民俗文化艺术节中精彩上演《锄麦草》《摘茶姐卖茶郎》等节目;与此同时,音乐社团的学生还参加各级各类艺术展演并获奖:《戏曲联唱》在2014年全省“我阳光  我快乐”少年儿童才艺展示中获二等奖;《对花》《天仙配》等节目在2017年黄山市“六一”少儿文艺表演中获三等奖……正是因为徽州民歌在校园普及的同时进行了提高训练,该校的徽州民歌社团活动才得以一举成为全县传承地方文化的品牌之一。
  时下,该校开展的徽州民歌传承活动为创新传承徽州传统文化,发挥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将地方艺术教育资源优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特色。更值得一提的是,歙县新安小学2014年被黄山市文化委命名为“全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2016年被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