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笛:做137户贫困户的亲人 把好事真正办好 周忠波:舍小家顾大家的“好队长” 扶贫工作当从小事抓起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5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5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李笛:做137户贫困户的亲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晓君 通讯员 周慧 发布日期:2017-08-30 15:43:33

  “很少见到像李书记这样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哪里脏,哪里累,哪里苦,哪里就能见到他。该干的不该干的,李书记都干”。在村里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灵璧县黄湾镇砂坝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董从灵深有感触地说。董从灵口中的“李书记”就是合肥工业大学挂职干部李笛。
  2015年12月,李笛第一天到学校定点扶贫的砂坝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起,就扎根在村里,把挂职当本职,把砂坝当自家,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137户贫困户上,真正融入了这个“穷乡僻壤”。今天如果在砂坝村见到李笛,他操着满口流利的皖北方言,根本看不出他原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合肥小伙。
  “我刚来砂坝村的时候,啥也不懂,高校的工作和村里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共性”。如何开展工作、让当地老百姓信服自己对于李笛来说都是大学问。李笛觉得,既然组织决定让自己到砂坝村,他就一定要把砂坝村的工作做好。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他认真研读上级文件内涵,吃透文件精神,向当地村干部请教农村工作的经验。
  李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砂坝村137户贫困户406人进行入户调查,实地了解各家的难处,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归纳,实行一户一档管理,做到户户清晰、家家有数。准确掌握了砂坝村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后,李笛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数字不停地在他脑海里闪烁,促使他决心必须要为砂坝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求策略谋发展,他说这是“责任所在,使命所在”,于是,他把137户贫困户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李笛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成员一起制定了砂坝村三年发展规划和137户贫困户的脱贫计划,对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政策。同时,李笛为有养殖经验的刘路和李国学申请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真正体现了精准到户,改变了以往村里扶贫工作的大水漫灌形式。
  “大冬天的,下着雨,李书记还深一脚浅一脚到贫困户家中走访,这村里没有不认识他的。”村文书兼扶贫专干郑良军深深感受到李迪的真“挂”实干,以村为家,变客人为主人的工作作风。
  从到砂坝村挂职的第一天起,李笛就把自己视作是砂坝人,用他的话说就是“把屁股牢牢地坐在砂坝村,真心实意的服务好砂坝人”。
  只要一有时间,李笛就往村里的贫困户家跑,哪家的扶贫项目该立项了、哪家的扶贫项目该脱贫验收了、哪家的养殖项目该追加资金了、哪家的老人需要帮助了……时刻准备着为贫困户服务,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这已经成为李笛的生活和工作常态。
  砂坝村小郑组贫困户李保碧早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导致左耳听力受损,有养殖经验但缺少资金。李笛一次次上门服务,出主意,想办法。2016年通过精准扶贫养殖项目,李笛助其发展养羊项目,现在李保碧家已经养了七十余头羊。今年初,李笛帮助李保碧的妻子郑红侠申报危房修缮项目,目前他们家的房屋已修缮完毕。“我们家今年就可以脱贫了。李书记工作太到位了,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来感谢他。”提及李笛,郑红侠激动得语无伦次,“总之,不是亲人胜是亲人。”
  如何让扶贫从“输血”变“造血”、真正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李笛经常在琢磨的事情。“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其根本都在育人”。李笛说,学校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给砂坝村小学捐赠教学设备的同时,组织大学生到砂坝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与贫困家庭的孩子结对帮扶,通过救助一户、上学一人,带动全家脱贫。
  “看到走访过的贫困户一个个相继脱贫,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也不负自己来挂职的初心了”。李笛在砂坝村辛勤地耕耘着,砂坝村的面貌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真扶贫”的情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