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枝: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再苦再难都要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赵来:我在义和村“拔穷根” 关于脱贫的三点思考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5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5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胡永枝: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通讯员 汤慧琴 发布日期:2017-08-30 15:46:31

  开学之际,能收到1000元的国家助学金,报名时还能直接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并享受一学期1000元的生活补助,对于来安县张山乡倒桥村的沈亚婷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这让沈亚婷对即将开启的小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在倒桥村,沈亚婷一家是出了名的贫困户。因为家里经济困难,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很少回来,6年来,她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无奈,爷爷年纪大了,患有食道癌,身体每况愈下;奶奶眼睛高度近视,能见度不足五米,行动不便。说起这一户,倒桥村的村民们都摇摇头,爱莫能助。不过,在过去的一年半里,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让这户贫困户的生活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多亏了胡伯伯,是他一直在帮助我们家”。沈亚婷口中的胡伯伯就是来安县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永枝。2016年初,来安县教育体育局启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局领导班子与全县17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沈亚婷一家就是胡永枝结对帮扶的两户贫困户之一。
  “当时结对时,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这户人家会这么贫穷,村里其他人都说,这户人家想要脱贫是天方夜谭的事”。这些话,胡永枝当作玩笑,听听就罢了。在他看来,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结对了,就要努力帮助这户贫困户脱贫。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一有时间,他就到沈亚婷家坐坐,了解她家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
  “这是一户典型的因病致穷的贫困户,现在全家的收入就靠小两口在外打工,因为没有什么手艺,收入一直不稳定,一年也就两三万元,都不够看病、吃饭的”。胡永枝说,就在他寻思着如何让沈亚婷家脱贫时,他在走访倒桥村,意外发现这个村的大棚蔬菜种植、销售已经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了,“为什么不让他们家也试试大棚种植呢?”说干就干,胡永枝一连数日跑前跑后,帮忙申请到了30亩土地,搭起三个大棚,找来村里有经验的种植大户来指导沈亚婷的爷爷、奶奶。
  “主要就是种种韭菜,好活。到时就有人上门来收购,也方便。一年也有2000元的收入,加上政府补贴的5000元,不少啦”。站在自己的蔬菜大棚前,沈亚婷的爷爷沈开友感激地说,现在不光孙女的上学问题解决了,种植的蔬菜能补贴家用,这让他们一家看到脱贫的希望。
  同村的徐开祥两口子同样是胡永枝结对帮扶的对象。考虑到这户人家只有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没有劳动能力,胡永枝帮助他们养了两头猪,并协调由老人的侄子代承包一处鱼塘,加上各种低保补助,一年下来,老两口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不出意外,到2018年,这户人家就能顺利脱贫。
  采访中,无论是六岁的沈亚婷,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们,对胡永枝都赞不绝口,言语里既是感激又是心疼。“胡伯伯人很好,逢年过节会来看我们,还自己掏钱给我们家买米、买油”、“前段时间刮风下雨,他担心我们房子要倒,冒雨来看我们,路上车子陷进泥巴地里了”、“他不是亲人都胜似亲人,我们有个头疼脑热,一个电话,他就赶来了”……
  听到贫困户们这样评论自己,胡永枝却直言:“谈不上有什么成就感,毕竟他们两家都没有劳动力,想通过产业来帮助他们脱贫不现实,支持的力度很有限,我多做一点,他们两家的状况才会好一点。”相比自己的付出,胡永枝觉得这些淳朴的村民更让自己感动,每次走访时,他们都会极力挽留自己吃饭,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茶叶招待自己,这些于无形中都化作自己努力的动力。

胡永枝(左)与贫困户在新搭建的蔬菜大棚前合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