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辉:创造了教育扶贫的“炎刘模式” 三年扶贫 一生难忘 林斗高:不忘初心 情系司空 夜 访
03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5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53期  下一期
三年扶贫 一生难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省教育厅 井 辉 发布日期:2017-08-30 15:42:20

■扶贫日志

  2017年8月24日  周四  晴
  对我来说,今天真是个特殊的日子。从2014年11月到村里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以来,整整1000天,时光飞逝,1000个日日夜夜转瞬即逝。
  三年前,刚到村时,空有一腔雄心壮志,却不知如何下手,下村走访调研,看到的是怀疑的眼神,听到的是略带讥讽的言语。至今我还能回想起当时那种无助、彷徨甚至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幸运的是在省教育厅领导和同事的关心下,在县、镇领导的支持下,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头三个月。站住了脚就开好了头,三年来,李桥村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教育扶贫实现创新推广,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2016年底,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6万元,157户贫困户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0.98%,在全县第一批实现了村出列的目标任务。
  夜深了,听着窗外的雨声,思绪万千。三年中,群众看到是李桥村的变化,其中的酸甜苦辣却只有我自己最清楚。三年扶贫,努力、付出、希望与困难、挫折、无奈并行,但更多的却是收获的喜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