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干扶贫记 对贫困户许下的承诺 让青春在扶贫的道路上闪光 乐为贫困户办实事 村里来了一位“伢子队长”
06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4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8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48期  下一期
对贫困户许下的承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张仲磊 发布日期:2017-08-11 10:11:19

  郑晓顺是淮南市地方税务局团委副书记,今年4月,他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号召,加入凤台县新集曹庄村扶贫工作队,成为攻坚扶贫专员。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怀着对至今处于贫困线百姓的赤诚,他收拾行装告别亲人到了离家近100千米的贫困农村,他深知在未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将彻底改变以往的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节奏。
  郑晓顺帮扶的曹庄村位处凤台县最西部,南衔毛集实验区,北接张集,西与颍上县数千米之隔,是镇内少数几个完全不涉矿的行政村之一,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农田和外出打工,全村人均收入8288元,属于典型的贫困村,工作、生活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既然选择了到农村扶贫,我就应该饱含对贫苦百姓满腔的热情,扎根农村,脚踏实地,真实真切为百姓做些实事,从此我就是曹庄村的新村民了”。郑晓顺告诉记者,在主动申请参加扶贫队之前,他就明白这将意味着这三年多要失去太多,不仅仅是要面对生活、工作环境的艰苦,还有远离妻儿老小的孤独,更有放弃在原单位岗位调整或升迁的机会。但是,男儿有志,他无怨无悔。
  扶贫工作是辛苦而又忙碌的,没有时间容他多考虑,要立刻转变角色,迅速投入工作,田间地头,走村访户,他耐心细致地调查每一个贫困百姓家庭的具体情况,认真、仔细做好登记、整理和归档,有时候一早从村驻地出发去农户家,不知不觉到回来时候已经是夜幕降临,但却发现工作做得远远不够,晚上在办公室继续加班到深夜。等到一天工作全部完毕,已经是夜深人静,只能呆呆地坐在办公室听着屋外稻田里的蛙鸣和风吹落叶的瑟瑟声。
  郑晓顺告诉记者,驻点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并不是调查走访几个贫困户、整理归档资料、上报反映情况等那些就能过关的,绝不是走形式、搞表面,他深知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一定是要脚踏实地,设身处地依据贫困村集体经济及贫困户现状实施具体的帮扶举措,要一步一个脚印真抓实干。不仅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更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因此,他紧密联系村民委员会干部和农户,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通过运用现代新型电子讯息媒介,不厌其烦、细致勤恳地寻找能够脱贫的渠道,按照“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总格局,终于积极探索出蚯蚓养殖、山羊代养、莲藕种植等一系列产业脱贫的新行业。
  万事开头难,由于多数贫困户的知识水平有限,郑晓顺总是用晚上休息时间查阅、学习各种资料、视频,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先自己掌握养殖技能了,就可以游刃有余地教会贫困群众了”。当时正是高温酷暑天,郑晓顺顶着炎炎烈日蹲在田间手把手向贫困户传授养殖技术,毒辣的太阳晒得脱了一层皮肤,晚上用井水冲澡时火辣辣的刺疼。才三个多月的扶贫工作时间,家人和同事看到他时,发现郑晓顺已经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消瘦硬朗的农村汉子了,每次听到家人和朋友关切的问候,他总是憨笑着说:“变成黑李逵都值了,我们的蚯蚓已经可以每月产生效应了,有浙江商户来预订了;我们的山羊已经长壮实了,很快就能出栏了;我们的大片荷藕再过两个月请大家品尝,绝对香甜可口。”
  参加扶贫工作之前,郑晓顺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们要踊跃到最艰苦的岗位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要怀着一份浓浓的事业心历练不悔青春。”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意,怀着一份爱党、爱民、爱事业的志向到了攻坚扶贫最前线。他针对不同贫困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曹庄村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他与村民委员会、镇党委干部密切配合,通过严密调查,顶住诸多压力,勇于担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精准清退了不符合贫困条件的“贫苦户”二十余户,此举虽然引起了“被清退户”的不满和愤恨,却赢得了其他农户的称赞和认可,彰显了公平、正义。通过准确的识别和帮扶,目前曹庄村确认贫困户21户,除4户为一般贫困户外,其余17户均为老弱病残低保户,并同时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予以公示,没有一人提出质疑。
  “雄关漫道,迈步始越”。贫困户数量少了,但工作难度却同时增加,郑晓顺说,越是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越需要他们细致入微、精心慎密。“贫困不消,誓不还家”是他对贫困户许下的庄严承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