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程大学:重规矩,我们怎么做 音乐少年内心住着一只“思想怪” 走出校门 走向何方
02版:青年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4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7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42期  下一期
走出校门 走向何方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7-07-21 14:22:08

  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795万,比去年增加30万。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找工作难在哪里?哪些心态影响他们对行业、就业地的选择?


  探寻1: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
  调查:核心问题是“找好工作难”
  由于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不少人对就业形势感到担忧。
  “虽然很多人说找工作难,但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八成的人拿到了至少一个单位的录用通知,很多人拿到好几份工作协议。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并非找工作难,而是找到心仪的工作难。”某省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说。
  “慢就业”成为近年来就业新特点。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占比达7.5%,其中4%的群体在继续找工作,1.1%的群体在继续准备升学,2.4%的群体属于既不求职也不求学的“待定族”。
  探寻2:经济增速放缓为何就业仍保持稳定
  调查:新兴产业替代制造业成“稳压器”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何仍能保持整体稳定?
  2016年,北京市、广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等地高校毕业生总量超过340万人,占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近一半。梳理上述省、市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此前,大学生就业去向最多的制造业,近年来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吸纳大学生人数占比大幅上升。
  以“世界工厂”广东省为例,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为53.5万人,在制造业领域就业的人数占比为17.19%,比2012年减少了4.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商务服务、文体娱乐、信息技术、科技服务四个行业中,大学生就业量占比上升近五个百分点。
  探寻3:坚守还是离开“北上广”
  调查:就业地选择多元化趋势明显,“新一线”城市彰显魅力
  虽然一线城市仍保持相对最高的就业签约率,但多个调查机构的报告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不再盲目追逐“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四川省成都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北省武汉市、重庆市、江苏省南京市等“新一线”城市魅力凸显,成为大学毕业生热衷的择业目的地。
  招聘网站“BOSS直聘”以2016年进入职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出炉的《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36%的人希望在“北上广深”工作,比三年前下降了15%。
  探寻4:读研和出国留学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调查:深造人数逐年上升,重点高校本科生过半留学
  近年来,随着人数增加,研究生和海归的薪酬不再像从前那样优势明显,不少人质疑读研究生和花巨资送孩子出国留学回报低。
  除传统求职外,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或出国深造。
  走出国门求学的人数攀升,留学归国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认为,“海归”的素质大不相同,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因拥有国际化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给企业和单位带来新思维和新活力,容易受到关注和青睐。
  探寻5:部分大学生就业“焦虑感”来自哪里
  调查:精英教育变“大众教育”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女生就业歧视依然突出。受高等教育定位变化、生活成本压力加剧以及就业歧视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迷茫与焦虑
  安徽省一所二本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的祝欢虽已考研成功,但对未来却并不乐观。“基础学科就业渠道很窄。”祝欢说,尽管软件开发、保险精算都需要应用数学支撑,但学校课程很少与这些就业需求关联,“读研无非是推迟就业”。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连续多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令就业竞争更趋激烈。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或者行政级别升格,纷纷大量开设同质化的基础研究性专业,造成部分毕业生很难满足招聘单位的素质需求,就职碰壁。
  此外,面对城市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动辄破万元的房价,相对有限的薪酬涨幅,让很多大学生感到压力。  
            □本报记者张华整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