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头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二十六年后,还以唐大同的名义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储海霞 本报记者 张仲磊 发布日期:2017-07-21 13:55:14 |
这是一个老爷爷和寒门学子的故事。老爷爷叫唐大同,辽宁科技大学退休干部。他未曾踏过岳西县的山水,却从1991年起连续二十六年资助该县五个孩子 “我对不起爷爷。”7月14日,团岳西县委书记聂蓓接受记者采访时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我是和爷爷联系时间最长的人,本来说好今年暑假带着他资助过的几个孩子一起去鞍山看他的,没想到……”聂蓓说着说着就哭了。
擦干眼泪,她向记者讲述了唐大同和岳西县的故事。报纸是唐大同最初和山区学子相连的纽带。1991年5月,他在《中国青年报》看到一张照片:七岁的苏明娟手握铅笔头,蓬乱的头发下面一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直视着前方,旁边一句独白:我要上学。这张后来成为希望工程宣传标志的照片当即把唐大同“击中”——孩子渴望读书,国家需要富强,作为老教师、老党员,即便是杯水车薪,也要出一份力。从此以后,他成了希望工程忠实粉丝,26年捐资助学,和希望工程一路同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的老家在我省,一开始,他每年资助家乡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入学资助到小学毕业。2000年前后,他认为,九年义务教育已逐步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们如今面临的是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这一段。于是,他把资助对象锁定为岳西县的高中生,具体条件是:家在山区,家庭经济困难,思想好,学习好。至今他已资助岳西县四个学生读完高中,第五个受助的学生正在上高一,资助五个学生累计四万余元。
“爷爷去世的第二天,奶奶(唐大同爱人)给我打了电话,她说,9月会继续以辽宁鞍山唐大同的名义寄上捐款。他去世前还挂念着这些孩子。我真的对不起爷爷……”聂蓓哽咽着说完这句话,眼泪再次流了下来,久久不语。平复了心情后,她告诉记者,每年春季、秋季学校开学之前,是爷爷固定的捐助时间。县希望工程账户上都会收到一笔他的捐款,多年来,他对岳西学子的捐助从未间断。“我和爷爷联系有九年了,却从未见过他”。聂蓓是在下乡的车里接到奶奶的电话,放下电话,聂蓓在车里痛哭失声,悲痛于老人的离去,感动于这对拥有无私大爱的老人,也对未能完成和老人见面的心愿而深深遗憾。
岳西学子小余是他资助我省的第九个孩子,是岳西县第一个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在小余即将升入初中时,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家里为供她上初中只能卖掉耕牛。耕牛可是农民的命根子啊。他当即决定继续资助她读初中,一直资助到小余高中毕业。“本来,唐爷爷还要资助我上大学,但我拒绝了,大学靠奖学金和勤工助学可以维持。”小余说。硕士毕业后,小余在合肥市工作,一直与唐大同保持联系。从资助开始,小余每年都定期给他写信,上大学的时候去辽宁省鞍山市探望过恩人。小余上研究生时,他在上海市带孙女高考,小余专门去上海市看望了他。“唐老师夫妇俩把我当孙女一样,对我嘘寒问暖,他们非常慈祥和善”。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小余十分伤心。
唐大同生前曾对聂蓓说:“只要我不死,这种小善会一直继续下去。”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聂蓓告诉记者,爷爷去世前已经在鞍山市红十字会《遗体捐赠协议》上签字,他走了,但仍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服务社会。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