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才”有策还得留才有道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情怀 高颜值录取通知书能更好传递大学气质
02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3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7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39期  下一期
“抢才”有策还得留才有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昌俊 发布日期:2017-07-12 12:19:01

   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795万人。最近正值毕业季,武汉、西安、长沙、成都等全国多个城市纷纷出台人才政策,一场“抢才大战”在诸多城市间同时打响,毕业生们面临着更多的就业选择。
   20世纪90年代,各城市的产业发展不同程度地依赖农民工等人口红利;而今,随着产业发展的升级,很多城市对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竞争迈向了一个新阶段。正如有观察者指出,现在进入了一个“人才政策多,人才不够用”的时代。
   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纷纷出台人才吸引政策,说明人才的价值被进一步认可,社会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相较于过去不少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现在随着诸多二三线城市的崛起,以及人才政策的出台,大学毕业生有了更多的就业目的地可以选择;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动方向变得多元化,不再限于一城一地,为促进各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各大城市吸引人才,比拼谁的政策优惠力度大只是一个开始。吸引来了人才,能否留得住是一个问题。“良禽择木而栖”。人才流动是自由的,能让人才安心留在城市就业、创业、生活,才算真正赢得了人才。就这点来说,当前不少大中城市在出台人才政策之外,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大学毕业生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动的趋势,其实在近年来已经开始出现,但也有不少流向中小城市的毕业生重新回到大城市。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创业环境等,与大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是否有让大学毕业生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城市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因此,国内不少城市必须在发展、壮大产业上做文章,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相较于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在产业发展上不必追求“高大全”,关键是要做出特色,这样才能保持对人才的相对吸引优势。
   各地的人才政策,目前仍主要停留在落户、买房等宏观层面,但吸引过来的人才如何创业、就业,还需要更为具体的政策配套,如创业门槛设置,包括公司注册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关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等,都有必要向一线城市看齐,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另外,一个城市的法治水平、规则意识,也决定了创业、就业环境的好坏。应该看到,不少人才从一线城市流向二三线城市之所以产生一些“不适”,关键在于各城市间公共服务等软实力上的差距。因此,各城市间的人才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在比拼公共服务水平。
   房价优势一直被视为二三线城市“抢才”的一个突出优势。事实上,很多城市的人才政策往往涉及住房补贴和购房资格。不过,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水平得从相对的视角来看,比之于一线城市,多数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确实具有一定吸引力。可考虑到工资水平等差距,这种优势未必有那么大。所以,对非一线城市而言,继续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维持房价对人才的吸引力很有必要。
   在人口红利逐渐退去的背景下,人才竞争将在未来城市间的竞争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城市之间争夺人才就是为未来投资,谁都不可轻视。有了引人之策,还得有留人之道,做到各尽其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