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和第二届安徽省美德少年候选人公示 第二届安徽省美德少年候选人事迹简介
05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38期  下一期
第五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和第二届安徽省美德少年候选人公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7-07-07 10:57:44

(上接第四版)陶富源喜用研讨式的授课方式,并在课前精心进行专题设置,让学生们受益匪浅。陶富源乐教乐善乐施,守正创新、忠实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曾放弃校长职务,只为静心言学;婉拒物质奖励,只为他人着想;资助贫困学生,注重思想引导;创设“研讨式”教学,让学生爱上课堂;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融入到教书育人之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知识理解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走上做人、做事、创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陶富源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十大杰出教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D16潘理俊 男,汉族,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生前任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新民村党总支书记。
  潘理俊坚守抗洪一线,每天吃住在大堤上,连续奋战26个日日夜夜。在最危急的时刻,潘理俊顶在抗洪最前线;抗洪胜利了,而持续奋战了26个昼夜的他,却永远离开了大家。
  面对洪水肆虐,作为村书记的潘理俊深知抗洪责任大于一切。潘理俊糖尿病相当严重,近年来一直在打胰岛素,他没时间回家,便将针管揣在口袋里。2016年7月1日夜,一场五十年一遇的暴雨过后,新民村用电失常,葡萄园内沟渠排水不畅,数千亩的葡萄园泡在水中。潘理俊立刻召集村两委,检查线路,配合供电部门一起排查问题,直到线路接通。他没有休息,现场指挥调用架设数台水泵,组织村民疏沟排水,一干就是三天两夜未合眼。接到抗洪抢险任务时,刚完成抢险的潘理俊立即组织村两委和村民党员在堤坝上开会,决定在3200米的堤防上设4个值守点,实行24小时轮班,值守人员确保每隔2小时巡查一次。7月27日凌晨12点,潘理俊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南淝河大堤值守点,与同事倪进荣交接班。从凌晨12点钟开始,潘理俊仔细来回巡视了两遍,天也渐渐亮了。潘理俊来到村民程经章的职守点,跟他打了声招呼。没想到,这是他们的村书记生前最后一句话。7月28日早上6时许,妻子李跃云联系不上潘理俊,便顺着他巡堤的路线寻找,发现他倒在了南淝河大堤下,手里还紧紧握着巡堤用的手电筒……
  潘理俊获评“中国好人”“合肥市创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被追授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E01王玉美 女,汉族,1973年4月生,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沈集村村民。
  王玉美用1000多个昼夜悉心照料,深情呼喊,让因意外摔倒变成“植物人”的丈夫醒了过来。多年来,她精心伺候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公婆。
  王玉美与丈夫段载亮1993年结婚后,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1996年的一天,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段载亮哥哥一家4口中3口人的生命,公公、婆婆身心受创。公公患上前列腺癌和脑梗,婆婆患上脑梗和高血压等疾病,公婆饮食起居全靠王玉美照料。公公去世后,婆婆病情加重,王玉美让婆婆和他们夫妻俩同睡一个屋便于照料。孩子年幼需要照顾、丈夫早出晚归忙工作,王玉美天天从早忙到晚却从未有一声抱怨。2010年,段载亮在家干活时不慎摔倒,造成脑出血一直昏迷不醒。王玉美强忍痛苦擦干眼泪,挨家挨户找亲朋好友借来20多万元的救命钱,治疗两个月后,丈夫虽然睁开了双眼,却成了不能说话、不能动的“植物人”。为了让丈夫早日康复,王玉美每晚给丈夫翻身拍背,自己舍不得吃的排骨、鸡肉,却尽力让丈夫能经常吃上以补充营养。为了维持生计和还债,王玉美照顾公婆、丈夫、孩子之余,还种地卖菜、做小生意,天天忙得像个“超人”。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丈夫从出院时的体重不到100斤增重到140多斤,2013年苏醒后,身体逐渐恢复,如今已经能生活自理。王玉美作为一个普通农妇,用爱与坚持扛起家庭责任,创造了人间奇迹,谱写了一首人间真情的赞歌。
  王玉美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E02王秀红 女,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铜陵市郊区铜山镇竹园社区居民。
  王秀红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婆婆,孝敬公公,尽一切努力让老人开心,让老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空巢老人更是把她当亲闺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位朴实无华的普通家庭妇女身上散发着沁人的芳香。
  2010年丈夫患喉癌,公公被查出患有矿山三期矽肺职业病,婆婆由于心里负担太重哭得眼睛都快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王秀红坚强地挑起护理丈夫、伺候公婆和抚养孩子的重担。为了防止丈夫身上生褥疮,她坚持每天翻晒被褥,帮助丈夫洗漱。经常和丈夫交心,讲些开心的逸闻趣事,让丈夫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情。为了帮助公婆加强营养,每顿饭王秀红总是挑老人最喜欢吃的去做。逢年过节,王秀红也不忘用省吃俭用的钱给老人买点礼物。王秀红还长期照看两位独居的老奶奶。中华传统美德在王秀红这位朴实无华的普通家庭妇女身上散发着沁人的芳香,她的向善之心、向善之举承载着人间的这份深情,感动了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
  王秀红获评“铜陵好人”荣誉称号。

  E03师丰收 女,汉族,1965年6月生,宣城市旌德县俞村镇桥埠村村民。
  师丰收一家四口都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有的是,生死相依的亲情,不离不弃的爱情。师丰收、陈金海夫妇收养了出生5天被遗弃的女婴,17岁被确诊“白血病”,父母倾其所有、竭尽所能为其治病,一个江西小伙因为爱情,走进了这个家庭,共同支撑这个只有瞬间笑容的家。
  1991年11月,一直没有孩子的师丰收夫妇抱养了一个刚刚出生5天的弃婴并取名雪雁。虽然雪雁一直身体不太好,但是师丰收夫妇对她视如己出,从此一家三口就在宁静的小山村里贫寒却幸福地生活着。不料雪雁17岁那年被诊断出患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定期向体内输血和血小板来维持生命。患病后,师丰收夫妇带着雪雁在旌德、宣城、南京等地的医院间奔走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欠了几万元债务,但师丰收夫妇始终没有放弃。2010年,为了让雪雁接受更好的治疗,母女俩来到上海,一边打工挣钱一边为雪雁治疗。期间,饭店服务员江西小伙子章伟走进了她们的生活,并向雪雁表达了爱意。为了不拖累章伟,师丰收强烈反对,明确向他说明了雪雁的情况。因为爱情,有了责任,章伟毅然继续追求雪雁并共同承担起照顾雪雁的重任。2010年7月,雪雁病情突然恶化导致昏迷,医生断言雪雁挨不过三个月。师丰收、章伟坚持治疗,在亲情和爱情的守护下,雪雁顽强地活了下来。2014年3月,历经磨难的章伟和雪雁领取了结婚证,结婚当天,被感动的旌德网友自发为章伟、雪雁夫妇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师丰收获评“中国好人”、宣城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其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E04李玲利 女,汉族,1987年7月生,毫州市蒙城县乐土镇乔圩村村民。
  李玲利面对突遭横祸瘫痪在床的男友,以博大的胸怀和对爱情的忠贞,十年坚守,用心呵护,用情温暖,演绎了一场不离不弃的乡村爱情故事。
  初中毕业的阜阳临泉姑娘李玲利来苏州打工,认识了同一个工厂的蒙城小伙范志友。因同是皖北老乡,倍感亲切。两人约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走入婚姻殿堂。然而,天不遂人愿。2006年8月6日晚,范志友与室友在宿舍楼顶乘凉时,失足从五楼摔了下来。因家境贫寒,范志友耽误了手术的最佳时间,导致下身瘫痪,被家人接回蒙城老家继续治疗。与此同时,李玲利也被家人“连哄带骗”带回了临泉老家劝她分手。李玲利说,范志友是个老实本分、值得依靠的男人,她铁了心要照顾他。家人多次归劝,没有拗过她的坚持。范志友觉得自己瘫痪恢复无望,为不耽误李玲利,故意使性子和她吵架,但李玲利始终坚持留在他身边照顾他。女友的真诚至爱感动了范志友,再次鼓起他坚强生活的勇气。2013年,李玲利、范志友借钱发展起养殖业,一年前又领养了一个男孩,一家三口在通往幸福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李玲利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E05吴巧云 女,汉族,1933年7月生,马鞍山市当涂县江心乡金马村村民。
  吴巧云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失去劳动能力的儿媳18年,照顾摔伤瘫痪在床的儿子14年,还将年幼的孙子、孙女拉扯长大成人。
  1988年,吴巧云的儿媳徐从美身患风湿性关节炎,卧病在床,失去劳动能力。当时年近六旬的吴巧云便承担起家庭重担。她一边种植着数亩田地,一边照顾儿媳以及3岁的孙子、5岁的孙女。1998年,儿媳的风湿性关节炎转化为类风湿心脏病,老人仍不离不弃,到处寻医问药。在老人的悉心照料下,儿媳又奇迹般地活了8年,最终在患病18年后撒手人寰。祸不单行,2003年,当木匠的儿子在一次出工过程中意外摔伤,导致脑积水,急需手术。老人好不容易凑够了手术钱,但是手术失败了。为了救儿子的命,老人在街头乞讨,终于凑够了第二次手术费用。但是儿子的病情没有好转,前期手术留下了后遗症,脑部积水压迫了神经,导致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没有被困境压倒,每天夜里时不时地起床看看儿子,伺候儿子上卫生间。每天早晨,服侍儿子穿衣服,刷牙、洗脸。在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的照料与鼓励下,儿子渐渐能坐起来了,也愈发乐观自信。为家庭操劳一生,为儿子日夜无眠的吴巧云,用爱谱写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
  吴巧云获评马鞍山市“十佳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E06何荣芳 女,汉族,1978年10月生,蚌埠市怀远县人,原安徽省高速公路蚌埠管理处职工。
为让丈夫李宇全身心投入公安工作,何荣芳辞去工作,倾心竭力赡养老人、养育孩子。五年来默默地照顾着整个大家庭,照顾好年迈的公公、患病的弟弟和二个年幼的孩子。
何荣芳原本在安徽省高速公路蚌埠管理处工作,丈夫李宇是怀远县公安局一名基层刑警,工作非常忙碌,遇到案件常常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2012年5月,何荣芳在常州打工的小叔子李波被确诊为恶性脑胶质瘤晚期,需要立即做开颅手术,手术费最少需要40万块钱。何荣芳和丈夫把辛苦攒下来的买房首付款8万元钱拿了出来,东挪西借,终于筹齐了手术费。手术后小叔子丧失了劳动能力,每年仍需住院放疗化疗费近7万元。小叔子刚出院不久,婆婆因受不住压力,投河自尽,弟媳离家出走。为了这个家,她毅然选择辞职在家照顾公公、小叔子和两个孩子。作为民警家属,她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希望老公和他的战友们平安、健康、快乐!
何荣芳获评“安徽好人”“安徽好警嫂”等荣誉称号。

  E07张朝兰 女,汉族,1965年7月生,芜湖市繁昌经济开发区横东村人。
  30多年前,21岁的张朝兰嫁给了繁昌县横东村村民王祚进。丈夫的智障堂哥王祚华父母相继去世,面对无人照顾的智障堂哥,张朝兰毫不犹豫地把他接到自己家中,无微不至地关爱照顾他。
  张朝兰自嫁到王祚进家后,家里家外没少操累,尤其是王祚进还有个先天智障的堂哥王祚华。公公婆婆早年去逝后,丈夫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在外奔波,照顾堂哥王祚华吃喝拉撒睡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张朝兰肩上。因为智力残疾,生活中王祚华有时候会做出令常人费解的事来,这让张朝兰没少操心。有人对张朝兰说:王祚华与你没有血缘关系,你这样辛苦看顾他图什么?还不如把他送进敬老院算了。每每此刻,张朝兰总是平静却很认真地说:“他与我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与我老公亲呐,我不照顾他,谁照顾他呢?我老公的哥哥也就是我的哥哥了!”王祚华的智障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到现在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而张朝兰一直没有把他推向社会,二十多年如一日关爱照顾。
  张朝兰获评“中国好人”“芜湖好人”等荣誉称号。

  E08郎显艳 女,苗族,1987年12月生,六安市舒城县汤池镇茶亭村村民。
  从贵州凯里远嫁到安徽舒城一个偏僻山村的郎显艳,丈夫王大牛常年驻守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照料公婆、养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郎显艳一个人肩上。凭着妻子的默默支持,王大牛安心守护边疆,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多次荣获“优秀士官”称号。
  2010年初,远在贵州凯里的苗族女孩郎显艳,与驻守在唐古拉山、守护着青藏铁路全线最艰苦巡护路段的军人王大牛喜结连理。王大牛的老家地处山区,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人照料,父亲的腿曾因粉碎性骨折不能干重活,儿子降生后,家庭负担更加沉重。为贴补家用,郎显艳忙完家里、地里,就到附近打零工。唐古拉山平均海拔5000米,条件艰苦,王大牛平均每年回家不到一次,每次也就短短一个多月。郎显艳既思念丈夫,也牵挂着贵州的父母。结婚7年来,仅2012年回过娘家一次。每逢中秋夜,郎显艳一勺一勺地给婆婆喂好饭,然后自己吃饭忙家务,待夜深人静时才用手机柔声地对丈夫说:“家中一切安好,请安心。站好岗、放好哨!”郎显艳用孱弱的肩膀为高原军人撑起了家庭半边天。正因为有郎显艳这样的军嫂,王大牛才能安心守卫边疆。有王大牛这样的军人,才有祖国的安宁和强大,才有人民的幸福安康和万家团圆。
  郎显艳获评“安徽好人”“六安好人”等荣誉称号。

  E09彭秋华、舒国红夫妇 彭秋华,女,汉族,1974年11月生;舒国红,男,汉族,1974年1月生,池州市石台县仁里镇杜村村民。
  彭秋华带着公婆和年幼的孩子改嫁舒国红,夫妇两人多年来一同照顾年老体弱的公婆,无论是婆婆身患肿瘤,还是公公因高血压导致中风,夫妻两人都是不眠不休,尽心尽力照顾。
  1998年彭秋华嫁入杜村村塘湾组,婚后育有一子。2006年,丈夫因车祸去世。2009年,她带着公婆和孩子改嫁舒国红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多年来,夫妻两人一同照顾年老体弱的公婆。2012年婆婆腹部长了个肿瘤,舒国红、彭秋华四处奔波,请来专家给婆婆做了切除肿瘤手术。婆婆住院的二十来天里,夫妻俩不眠不休,忙里忙外的张罗。2013年,公公又因高血压导致中风,先后两次住进医院。孝顺的夫妻俩不厌其烦,悉心照顾,公公如今也恢复得很好。舒国红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为供养孩子上学,舒国红除了干地里的活,还经常兼几份工。令他们欣慰的是,儿子、女儿都很懂事。在他们的影响下孩子们对爷爷、奶奶也都格外关心。在村组一带,提起这一家子,街坊邻居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彭秋华、舒国红夫妇获评“安徽好人”“最美池州人”等荣誉称号,其家庭入选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E10魏雪娥 女,汉族,1957年5月生,安庆市望江县雷池乡莲花洲村村民。
  她是好儿媳,照顾着病弱的老人;她是好媳妇,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帮丈夫一起支撑着大家庭;她是好妈妈,用自己温柔的爱,呵护着孩子健康成长;她是好舅妈,用自己温暖的心感动着亲戚家的孩子。
  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省吃俭用,操持着7口之家。丈夫的妹妹家里遭遇变故,妹夫离家出走,小姑子精神失常,她主动提出将小姑子和孩子接回家照料。2012年,读七年级的14岁侄女被诊断出肾病综合症,被迫休学。每个月上千元的医疗费,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可每次只要看到侄女希望上学的眼神,魏雪娥感觉心被针扎似的痛。魏雪娥怕孩子担心,瞒着孩子和丈夫一起四处借钱让孩子看病,背上了近8万元的外债。魏雪娥没有被压垮,她用自己伟大的爱,勤劳的双手,带给这个家庭希望。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侄女的病情靠药物得到控制,并有机会重返校园。
  魏雪娥获评“安徽好人”、安庆市道德模范、“安庆好人”等荣誉称号。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