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和第二届安徽省美德少年候选人公示
03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38期  下一期
第五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和第二届安徽省美德少年候选人公示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7-07-07 10:43:49

(上接第二版)
  B04何九春 男,汉族,1996年6月生,被追认为中共党员,生前系合肥市肥西县丰乐镇人、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工程系2014级机械制造专业学生。
  面对他人跳湖轻生,生命危急时刻,19岁的大学生何九春纵身跃入冰冷湖中救人,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危险留给了自己,何九春身上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德,给寒冷的初冬增添了无限的暖意。
  2015年11月19日下午,何九春和女友在合肥经开区翡翠湖边散步时,突然看到一名年轻女子在湖水中不停挣扎。尽管不识水性,何九春还是二话没说,解下绑在桥护栏外侧的救生圈,往身上一套纵身跃入距离桥面约5米高的湖中。正当何九春划到了落水女子身边,并努力将其拉向岸边时,套在何九春身上的救生圈突然破裂,湖中的两人不断挣扎,落水女子死死拽住何九春,再加上长时间泡在冰冷湖中,原本就不识水性的何九春逐渐体力不支。此时,岸上一名男青年跳入水中,把落水女子救上岸,而何九春却沉入了水底。半个小时后,何九春被打捞上岸,送往附近医院急救。令人痛心的是,经过7个多小时的抢救,何九春的生命还是没能挽回,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何九春用生命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了当代青年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风貌。
  何九春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B05陈伟 男,汉族,1979年12月生,池州市青阳县个体业主。
  2016年9月21日上午,50多岁的叶大妈在青阳县城青通河洗衣时不慎摔倒落入水中,陈伟衣服都没来得及脱就跳下水,救起已经严重受伤的叶大妈。陈伟分别在2012年、2015年和2016年三次跳入河中救起落水群众。
  陈伟的家住在青阳县青通河畔,经营着一个小小的面馆。2012年秋,在河边钓鱼的陈伟发现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落入水中。陈伟抛了钓竿,紧紧抓住那位老太太漂浮的一只脚,将老太太拽到了岸上。2015年8月的一天下午,陈伟听到“有人洗衣掉进河里去了”的呼喊,急忙冲到岸边,从护河坡呈垂直的90度的高坡上敏捷地滑了下去,将那位正处在危险关头的女子救上岸来。粗糙的砂石划破了陈伟的裤子,鲜血直流。2016年9月21日上午九点左右,五十多岁的叶大妈在青通河洗衣时不慎跌入水中,情况十分危急,正在面馆里忙碌的陈伟听到呼救声,衣服都没来得及脱就跳进水中救起叶大妈。多年来,他还坚持为慈善活动捐赠,为他人提供暖心的帮助。
  陈伟获评“安徽好人”“池州好人”等荣誉称号。

  B06周铜江 男,汉族,1973年6月生,铜陵市玉成出租公司驾驶员。
  听到“有人落水”的呼救声,周铜江未加思索,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几经周折,终于将落水者成功救起,并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对落水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2016年2月16日正月初九上午,人们还沉浸在节日喜庆之中,周铜江像往常一样趁休息时间在秀水河边钓鱼。8时30分左右,他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大声呼喊:“救人啦,有人落水了。”寻声望去,五六十米开外的岸边几个人乱作一团,距岸边十几米远处的水里有一个黑影在沉浮。他来不及多想,扔下手中的渔具向事发地点跑去,纵身跳入水中,凭借自己良好的水性向落水者游去。河水冰冷刺骨,他第一次施救时,由于落水者不停地挣扎,阻碍了救援。他又转而游向落水者背后,抓住落水者后背的衣服,一手拖拽一手用力向岸边划去。厚重的冬衣浸湿后变得十分沉重,给他的施救增加了难度,更平添了几分危险。他使出全身力气,一点一点地向岸边靠近。最后在岸上群众的帮助下,终于将落水者拖拽到护坡上。被救者此时已眼珠乏白,嘴唇发紫,生命垂危。他在围观群众的帮助下实施急救,三四分钟后,落水者终于恢复了知觉。看到落水者成功得救,他悄然离开。
  周铜江获评安徽省“见义勇为”奖、铜陵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一等奖、“铜陵好人”等荣誉称号。

  B07曹春雨 男,汉族,1965年12月生,阜阳蓝天救援队队长。
  创立安徽首支民间紧急救援队7年来,曹春雨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无偿参与多项救援任务。他利用自己发明的装备、积累的经验改变了“挟尸要价、收费打捞”的诟病局面。
  曹春雨是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负责人,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他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员工,奔赴灾区一线展开救援。同年组建了阜阳蓝天救援队,足迹遍及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尼泊尔地震等各类救援现场。为改变、杜绝“挟尸要价”现象,建队初期他就把救援队工作重点放在免费“捞尸”上,几年下来共打捞溺水者近1000人。溺水打捞需要实用有效的救援工具,曹春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明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水域救援装备——老仔钩、老仔竖井救援提升器……让中国在竖井救援和水域打捞领域取得了全面的技术突破和提升。他拒绝多家企业的商业合作邀约,选择自费制作并无偿向全国免费赠送,目前全国90%以上的公益救援队都在使用这些救援设备。阜阳水域救援溺水者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儿童,2012年起,他坚持“防在前、救在后”的工作方针,每年走进中小学校、社区、街道进行防溺水宣传,只要是他宣传过的学校就再未发生一起溺水事件。
曹春雨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B08程诚、郁凯 程诚,男,汉族, 1980年1月生,中共党员,亳州市利辛县阚疃学区河南小学教师;郁凯,男,汉族,1979年10月生,亳州市利辛县自来水公司职工。
  程诚和郁凯在散步时,碰到歹徒手持长刀挟持人质,危急关头,两人挺身而出,用棍子和铁锹打落歹徒手中的长刀,成功解救人质。程诚腹部受重伤倒在血泊之中,郁凯手臂受伤,
  2016年9月12日晚,程诚和郁凯在散步途经利辛县市政公司路口时,看到一超市门口一蒙面男子手持长刀挟持一名女子。危急关头,两人挺身而出,程诚随手从旁边饭店门口拿起一把铁锨,郁凯也顺势抄起一根木棍,边报警边向歹徒靠近,瞅机会准备随时与歹徒搏斗。这时,一旁的邻居见状都大声劝行凶者放下刀,吸引他的注意,其中一人骑电瓶车趁歹徒不备,从侧面向歹徒冲去,郁凯在正面手持木棍冲向歹徒,程诚抓住机会从侧面扬起铁锨,将歹徒手中的长刀打落在地。就在程诚、郁凯准备将歹徒制服时,歹徒突然又掏出匕首,疯狂地刺向程诚、郁凯,程诚被刺中腹部倒在血泊中,郁凯手臂受伤。歹徒在刺伤程诚一愣神的功夫,周围群众一拥而上,将歹徒打翻在地。此时,派出所民警及时赶到,将歹徒制服。程诚昏迷三天,后经医院专家全力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
  程诚、郁凯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B09谢光荣 男,汉族,1955年3月生,中共党员,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民主村富沿村民组村民。
  邻居家不满两周岁的孩子跌入3米多深的山洪中,湍急的山洪将孩子冲往下游。谢光荣不顾自身安危,衣服也来不及脱就直接跳入汹涌的河水中,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被村民们称赞为见义勇为的好党员。
  谢光荣家门口有一条源出十里山的富沿溪,平时溪水潺潺,但每到汛期河水汹涌。2017年7月1日中午,谢光荣突然听见“轰隆”一声响,出门一看,发现隔壁邻居王某家中不满两周岁的小好(化名)连同学步车一起跌入3米多深的山洪中。小好的父母都不在家中,小好年仅12岁的姐姐被惊吓得手足无措。情急之下,谢光荣急中生智,顺路冲往50多米外下游的103省道桥下迎头拦阻。小好随水势顺流而下,谢光荣伸手去拉,只因水急,孩童幼小,尝试两次都没能拉住。情况危急,谢光荣顾不得许多,勇敢地冲入齐胸深的溪流中心,终于抓住了孩子的胳膊,向岸边慢慢靠近,最终在闻讯而来的村民们帮助下,将小孩救上了岸。
  谢光荣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黄山好人”、黄山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B10褚家国 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宿州市埇桥区人。
  褚家国不顾个人安危跳入刺骨的河水中,在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成功营救落水者。由于长时间在冰冷的河水中浸泡,当晚褚家国高血压和静脉曲张复发,危及生命安全,被紧急送医治疗。
  2016年2月27日夜里寒气逼人,褚家国和妻子在沱河沿岸散步时听到有人呼救。循声寻找,隐隐约约看见一人在水中沉浮。见此情形,褚家国一边大喊着:“快来救人!”一边迅速脱掉衣服和鞋子,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全力向落水者游去。冰冷的河水让褚家国连打寒颤,又接连呛了几口水,但他全然不顾这些,迅速调整好身体状态,使出全身力气慢慢地接近落水者。就在落水者即将被河水吞没之时,褚家国用手臂牢牢地固住落水者的身体,拼尽全力游回岸边。落水者得救了,可褚家国却因长时间浸泡冷水中,当晚高血压和静脉曲张复发,危及生命安全,被紧急送到医院。因为抢救及时,褚家国脱离了生命危险,病情也趋于稳定。事后,落水者的父母找到褚家国,想给予丰厚的报酬感谢孩子的救命恩人,被婉言谢绝。
  褚家国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宿州好人”、宿州市道德模范、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C01朱同柏 男,汉族,1950年8月生,合肥巢湖市巢南林场退休造林护林工。
  作为一名林场工人,38载,栽种树木3000多亩、36万株,累计巡山38万公里;退休后,他又因心中热爱的“那片绿”,继续留在林场发挥余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要消灭荒山,朱同柏时任林场生产队长,他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以及三十多个职工在大山上一干就是一个春秋。有一次他右脚踩空从山头滚到山下,右腿落下病根。经过两年奋战,3000亩大山冈终于披上了绿装。那时候,林场林木常遭不法人员偷盗,为了保护国家林业,朱同柏带领队员日夜轮流巡查,有一次还被盗林者打伤。朱同柏说:“只要我一心为公,无私就无畏。”有一年,林木出现大面积松毛虫病害,他和工友们每人肩挑150斤666粉,运送到300米高的山腰上治虫,因为666粉含有剧毒,他和很多工友出现中毒症状。1995年,受大环境影响,巢南林场连续9个月发不出工资,不少工人纷纷离开林场。但是,朱同柏却始终坚守,他说:“如果我们都走了,这些林木谁来管?”正是这绿色情怀和“愚公”精神,朱同柏在大山深林坚守了38个春秋。如今,退休的他还在那片绿色树林奉献自己的余热。
  朱同柏获评“中国好人”“合肥市十大诚信好人标兵” 等荣誉称号。

  C02李彦、陈红夫妇 李彦,男,1966年6月生,中共党员,宿州市禁毒防艾公益宣传中心放映员;陈红,女,1964年5月生,宿州市禁毒防艾公益宣传中心放映员。
  既没有固定职业也没有稳定收入,李彦、陈红夫妇却执着于放电影这个行当,一干就是37年。30多年来,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为城乡千家万户输送欢声笑语的同时,也为禁毒、防艾、科普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洒下了一路汗水,被称为“禁毒夫妻”。
  李彦、陈红因电影结缘,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放电影这份并不起眼的事业。自2000年开始,他们经常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工地、学校,义务为群众免费放映禁毒、防艾、防灾等题材的影片。至2016年底,李彦全家为公益性禁毒宣传投入上百万元,足迹遍布全国17个省136个市、县、区,放映禁毒宣传影片57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万份,受教育群众700余万人。在放映之余,夫妇与当地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自费制作宣传资料开展惠民政策、科普知识、计生保健、移风易俗、知法用法、文明创建、秸秆禁烧等方面的内容。如今,儿子李欣、女儿李丹也加入到禁毒志愿者队伍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禁毒家庭”。他们夫妻二人注册成立的宿州市禁毒防艾公益宣传中心志愿者已达百余人。2015年6月,李彦受邀参加全国禁毒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在人民大会堂作先进个人事迹报告。
  李彦获评2005年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全国禁毒优秀先进个人、第三届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中国好人”、安徽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C03李济仁 男,汉族,1931年1月生,中共党员,黄山市歙县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终身教授。
  李济仁自小立志为国为民悬壶济世,主持新安医家治疗多项课题,学术专著14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参编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是新安医学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键代表人物。他秉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家规家训,子女在中医药领域各有建树,培养指导一批研究生为“张一帖”世医传人。
  在李济仁青少年时期,长兄不幸夭折,自己身患疟疾,又看到家乡父老在战乱中深受病患之苦,读了几年私塾的他萌生了学习医术、济世救人的想法。随后,他拜在新安名医张根桂门下,用60多年时间,从乡野郎中成长为国医大师,精擅内、妇科疑难杂症,尤擅痹病、痿病等顽疾治疗。他突破家传囿规,不仅将祖传的“张一帖”秘方捐给国家,还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作为“张一帖”世医传人。
  李济仁获评全国首批国医大师、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中国好人”、“心动安徽?最美人物”等荣誉称号。

  C04杨爱平 女,汉族,1952年6月生,亳州市蒙城县乐土镇乔圩村村民。
  丈夫因车祸丧生,杨爱平独自拉扯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大儿子患尿毒症,她割肾救子,但两年后大儿子还是离开了人世。面对整日以泪洗面的儿媳和两个不谙世事的孙女,她真心劝慰儿媳改嫁,悉心抚养两个孙女,辛勤劳动替亡儿偿还30万元欠债。
  1984年,31岁的杨爱平嫁给了乐土镇乔圩村的退伍军人乔长松。1995年丈夫突遇车祸去世,为了孩子不受委屈,她拒绝好心人的劝说,坚决不改嫁,默默守护这个残缺但充满希望的家。2003年大儿子乔蒙蒙结婚生子,杨爱平感觉生活又有了奔头。但好景不长,2005年秋天,乔蒙蒙被确诊为尿毒症。为了给儿子治病,她花光了家中有限的积蓄,并向亲戚邻居借了30万元的外债。为省下高昂的肾源费用,她不顾儿子和亲友反对坚持割肾救子。然而,乔蒙蒙并没有如妈妈所愿,2007年9月,他带着母亲的一颗肾脏永远离开了人世。一年后,儿媳改嫁,杨爱平又主动担负起抚养两个孙女的任务。杨爱平家有12亩地,耕地、播种、管理、收获,全靠她一个人侍弄。2014年底,杨爱平已替逝去的儿子还债20多万元。2016年,在爱心人士解囊相助下,杨爱平提前还清了所有欠账。
  杨爱平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心动安徽?最美人物”荣誉称号。

  C05汪秀云 女,汉族,1953年4月生,安庆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村民。
  儿子欠下债务又遭遇车祸致重度伤残,面对不幸,汪秀云坚守“欠债还钱”朴素道理,勇敢担起家庭重担,一边悉心照料儿子,一边四处筹钱,主动还清儿子欠债7万余元。
  汪秀云的儿子汪某,因自家的彩印包装厂经营不善欠下24550元材料款,2011年被生意伙伴陈某告上法庭。2013年4月,汪某遭遇车祸,身负重伤,造成4级伤残,丧失大部分劳动能力,案件执行陷入僵局。此后,执行法官多次到汪某家中走访调查,却发现情况越来越糟:汪某伤势无明显好转,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带着孩子离家出走,家中经营的工厂也关门停产,汪家一时陷入困境。就在执行法官和申请人陈某觉得执行无望的时候,2015年3月,汪秀云老人经多方打听,主动找到原告陈某,表示要替儿子偿还欠款。为了不让儿子留下欠钱不还的坏名誉,她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儿子的债务还清。在想方设法卖掉儿子厂里一些旧设备,勉强凑足2万块钱后,她替儿子还了部分欠款。随后,汪秀云老人又靠出租厂房等收入,陆续偿清儿子所借外债,累计7万多元。
  汪秀云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庆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C06张茂 男,汉族,1966年4月生,中共党员,阜阳市阜南县地城镇中心学校校长。
  践行“当一任校长,兴一方教育”的诺言,张茂三次放弃进城工作机会,扎根乡村教育31年,把四所破烂不堪的农村中学打造成了区域教育品牌。他被当地群众称作“当代陶行知”,被教育同行称之为从王家坝走出来的“乡村教育家”。
  师范毕业分配时,张茂放弃在阜南一中任教的机会,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担任中学校长,短短几年把一所破烂不堪的农村中学打造成“淮河岸边的一支花”。2006年,张茂到王家坝中心学校任校长,经过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教风正、学风浓、校风好”的良好局面。2008年,张茂调任地城镇中心学校校长,他倾力打造“好人校园文化”,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开展,先后受到多项国家、省、市级表彰。2010年12月,张茂因公出了车祸,造成七级伤残,全身多处重伤。手术后还未痊愈的他在病床上坚持工作。2013年做了“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支架置入手术后,身体大不如前,除了多处残疾,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但他依然坚守岗位,以校为家。他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培养出大批教育新秀。多年来省吃俭用,他先后资助30多位贫困学生和孤儿圆了大学梦。
  张茂获评“中国好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先进个人、安徽省年度教育人物等荣誉称号。

  C07陈祥元 男,汉族,1961年12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滁州市全椒县西王镇罗塘村党总支书记。
  55岁的陈祥元因操劳过度,倒在了他始终牵挂的扶贫事业一线。他涉险探隧道清淤通渠、新建光伏发电站、心系贫困户脱贫攻坚,用生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陈祥元严以律己、任劳任怨,向党和人民作出了“让村里每一户每一人早点奔小康”的庄严承诺。“奉献事业兢兢业业三十年,淡泊人生坦坦荡荡六十载”,便是他一生真实写照。2012年天旱,15个村民组的水稻急等水来救。为了引水入村,陈祥元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随时可能塌方的隧道勘察,找到淤塞点,组织力量加班加点施工,几天几夜没合眼,直到隧道贯通,把清澈的水引进村民组才回家休息。2015年,为用好上级脱贫资金,陈祥元联系当地企业,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注资企业,分期收回,降低风险,循环增值,为村里带来第一笔收入。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在村里建起光伏发电站。2016年10月12日,罗塘村110千伏光伏发电站正式并网发电,每年为罗塘村带来12万元的收入。2016年11月21日夜,为扶贫事业连续工作几天的的陈祥元因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他割舍不下的扶贫事业。
  陈祥元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C08胡士红 女,汉族,1973年11月生,铜陵市义安区五松镇万鸡山社区居民。
  丈夫因病离世,留下了100余万元的债务,受丈夫临终嘱托,两年来胡士红四处奔波讨要工程款,尽管日子艰辛,她从没有动用过一分钱,坚持将80多万元农民工工资全部结清。
  2015年4月,丈夫徐飞患骨癌离世,留下了体弱多病的父母和尚未成年的孩子,还有80万元的农民工工资和20多万元的外债。“欠农民工的工资一定要付清!”这是丈夫去世时留给胡士红的嘱托。为了信守丈夫生前的承诺,胡士红下定决心:一定要撑住这个家,为丈夫还清债务。丈夫留下的欠款中,有的没有还款日期,有的没有具体数额,其中绝大部分都没有立下欠条,凭着知情人的相互佐证,凭着心头的一本账,胡士红认下了一笔笔欠款。她多次前往阜阳、芜湖等城市讨要丈夫当时所接工程的尾款,每次累得坚持不住时,想想当初的承诺,咬咬牙继续坚持。2016年7月,80多万元的工程款全部讨回,农民工的工资全部结清,实现了丈夫的临终嘱托。如今,胡士红依然有十几万元债没有还,这些钱是当年为垫付农民工工资和为丈夫治病向亲戚朋友借的。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她只能打些零工,两年来未买过一件新衣服,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开销,她将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来还债。
  胡士红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C09崔万志 男,汉族,1976年3月生,合肥浩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残疾人到中国旗袍“十大领军人物”,从农村穷小子到身家上亿的企业家,诚实守信是他一直恪守的座右铭,公司被淘宝网评为“全球网商30强”,带动500多人就业。
  由于脐带绕颈导致大脑缺氧,崔万志一出生时就落下残疾,身高只有1米4,说话发音困难,走路歪歪扭扭。1999年,他自主创业,摆地摊,开书店,办网店。创业之初,崔万志四处拜师学艺,从选料到裁剪再到刺绣,甚至一粒小小的盘扣,都精益求精。2008年,他的网店成为首批进驻淘宝商城的服装品牌,团队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近200人。2009年,因邮递速度慢一个顾客给店铺打了差评。崔万志不远万里赶到顾客远在沈阳的家里,亲自上门解释,最终以诚意感动对方,为网店保住了高信誉值。因为诚信经营,仅仅两年时间,公司成了淘宝旗袍销量第一的卖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创造一分钟卖出4000件旗袍的记录。如今,他创立的蝶恋品牌是淘宝网最受欢迎的女装品牌之一,被淘宝网评为“全球网商30强”。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崔万志不忘初心,回报社会,安置几十名残疾人就业,建立蝶恋商学院指导残疾人士开网店,搭建爱心书屋,在母校新疆石河子大学建立“崔万志励志助学金”。
  崔万志获评“心动安徽年度新闻人物”“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下转第四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