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返乡大学生提供暑期见习岗位 潘秋:自筹经费办演唱会感恩母校致敬毕业季 近视手术“学生摘镜热”上线暑期档 图片新闻 “法医秦明”新作《守夜者》与读者见面 图片新闻 团濉溪县委:安全宣讲进校园 夏丹青:做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明灯
07版:江淮团情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3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6月30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36期  下一期
夏丹青:做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明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 柳 本报记者 张仲磊 发布日期:2017-06-30 10:47:32

  谈起当初走上团干部这条路,合肥学院经济系团总支书记夏丹青回忆道:“2008年刚毕业,抱着极大的热情,加上对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有一定了解,便义无反顾地扎进了这全新的领域。”回忆这九年职场的各种体验,她坦言,累和快乐并行。
  在学生离校送来鲜花的那一刻,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一刻;当逢年过节手机塞满祝福短信时,是她最感动的一刻;当毕业学生职场不顺或生活受挫愿找她谈心时,是她最无所保留敞开心扉的一刻。时间证明了团干部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她的希望很简单,陪伴着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他们想要的样子。用心付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团的工作时刻落实到工作中去是夏丹青从事团的工作九年来的真实写照。
  在推进“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这一改革的重大新形式下,作为合肥学院经济系团总支书记兼辅导员,夏丹青在原有联系青年的基础上联系了350名学生。她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参与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去,在日常工作中,她深知基层团干部要接地气,要想青年所想、急青年之所急,要做到这一点,深入基层、走进学生群体是非常必要的。
  “老师,我有事想请假”、“老师,我需要开个证明”、“老师,这份材料您看一下合不合格”……这仿佛是夏丹青的常态,在的短短几分钟之内,三四位学生进进出出办公室,似乎都是为了些繁杂的琐事,夏丹青在交谈间隙撇过头细心地询问原因,叮嘱他们各项事宜。他们之间的对话十分普通,却在听者心里泛起涟漪,团干部的辛劳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回忆多年来的团学工作,夏丹青说,她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在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一方面,她坚持做到团干部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真正将团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机制融入到学生生活中。不仅通过借助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互动,而且更多地走进学生宿舍或者学生主动到办公室找她解决问题。她利用寒暑假归来、重要节庆和纪念日等契机,定期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团干部与学生间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使团的工作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做到了学生在哪里,共青团就在哪里。
  在多次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夏丹青有感而发:“更多时候,我会用灵活的方式与他们相处,在纪律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就要学会放下教师的身段来与学生交往。”她说,现今的大学生是极具个性又充满活力的一代年轻人,与学生相处,不可以用墨守成规的方式对待。为了切实体会学生们不同时期的想法,她坦言“我绝不会采取强制措施管理,而是关注他们当下所关注的事物,给予学生倾诉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方向,她带领学生会精心策划新老生交流会和考研经验分享会;鼓励各班团支部建立网上舆论阵地发布正能量;每学期都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单仔细分析,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个约谈;与学生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是她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
  九年的工作生涯,初心依旧。她不止一次说过,作为团干部,最大的职责便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最大的欣慰是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明灯,她会永远与学生并肩奋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