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打造有温度的学校
03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3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6月2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35期  下一期
用爱,打造有温度的学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7-06-28 14:36:44

阜阳市成效中学超常规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罗虹,阜阳市成效中学七(11)班班主任。5月26日早上6时,她像往常一样,留下还在睡梦中的孩子,早早到教室陪学生早读。此时,离2017年的端午节还有四天时间,离“六一”国际儿童节还有六天时间。
  “我们班有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两天,我一直在考虑怎么样给他们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是给父母打个电话呢,还是写一份家书?还是索性把不回家的学生都带到我家去?”笔记本上,罗虹写下尽可能多的方案。
  此时,教学楼一侧的食堂里,后勤部门的员工正在开一场跟端午节有关的会,他们决定那天为留校的学生每人送上两枚免费的粽子。
  一切细微而温暖的考虑,让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变得格外美好。
  成效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目前有在校生七千多名,其中留守儿童占到70%以上。考虑到这一现实问题,该校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后勤管理人员,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从学习到生活,从饮食到住宿,从生理到心理,教师们扮演着“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他们用爱,呵护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用爱,打造出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爱心妈妈”罗虹的一天

  罗虹是一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教师。形容过去这十多年的教学生活,罗虹说:“每天都像是在跟时间赛跑。”
  的确,早上5时50分到校,晚上10时50分离校,中午在校扒一口饭,或批改作业,或给学习上有短板的学生补缺补差,或找学生交流。一年四季,基本上维持着这样的作息。
  “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平时吃住都在校,一周一小休,两周一大休,有的学生没地方去,我们当班主任的还得把他们安顿好。我呢,一般都是把他们直接带回家去。”即便是连续一个月捞不到休息的机会,聊起自己的学生,罗虹还是一脸的笑意。
  学生眼里,罗虹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像是大家的“爱心妈妈”。自本学期开学以来,晓飞(化名)就一次没回过家,春节过后,父母去了北京市打工,老家已没有什么亲戚,每当大休时,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被家人接走,晓飞总是故意把头埋在书本里。罗虹留意到这一情况后,每逢周末就把他带回家,给他做好吃的,理发,买新衣服,时间久了,晓飞不再害怕孤单,越来越开朗。在班里,他主动当起了罗虹的小助手,帮忙管理班级。
“罗妈妈很辛苦,时间都用来陪我们了,小弟弟就很可怜了。”晓飞感恩地说。而他口中的小弟弟则是罗虹刚满五岁的儿子。

十点前是课堂,十点后去拜堂

  在成效中学,像罗虹这样以校为家的教师不在少数。全校现有五百多名教师,其中初中部班主任76人、高中部班主任22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孩子尚小,正是需要陪伴和教育的时候,但是出于对教师的责任和热爱,他们把满腔的热情和十足的精力都放在了三尺讲台上。
  刘张福,七(3)班班主任。因为爱人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冬天时,早上6时,他就用一件大棉袄裹着孩子,拉着他与学生们一起跑操。到了8时,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有时候孩子困了,趴在爸爸肩膀上就睡着了。
  一次,孩子在幼儿园发烧,肚子疼,呕吐不止,教师打来电话叫他快去。挂上电话后,刘张福心里着急得跟猫爪在挠似的,却依旧坚持把课上完再去,等赶到幼儿园时,教师气愤地说:“没见过这么缺心眼的家长。”“我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但我不能对学生不负责啊。”
  2016年,年轻教师王浩迎来二宝,本该是一件其乐融融的喜事,却成了他心头最愧疚的事。“大宝五岁了,二宝才一岁多,这些年我陪伴他们的时间屈指可数,想想真是很惭愧”。王浩说,从教八年,他送走一茬又一茬学生,把所有的关爱都给了学生,却连自己的孩子得手足口病住院时,一次都没来得及探望。
  九(8)班班主任卢焕焕结婚当天10时之前在课堂教书,到了十点下课了,才慌忙赶到酒店的婚礼现场拜堂,若不是学生家长写来感谢信,同事们都不知道这件事……
  “学校95%的教师吃住都在学校,每天与学生一起跑步、自习、一日三餐晚上11时多,等到学生们睡下了,教师们查完房才离开。”学校资助办主任李强说,“遇上学生生病不舒服的,教师们总能第一时间赶到。”

“秘密花园”让学生们绽放笑脸

  5月26日下午6时,吃过晚饭后,七(18)班学生武雨乐径直到综合楼三楼的一间办公室,心理咨询教师刘凤侠早已候在那里,烧好了开水,开足了凉气。没有过多的寒暄,师生俩熟络地聊着近况。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晚饭后来到师生交流室坐一坐成了武雨乐的日常习惯。
  在武雨乐的印象中,第一次走进师生交流室是在第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因为成绩下滑得厉害,一向自信的他推开了这扇门。“我是去年11月转学过来的,在以前的学校成绩一直很好,那次数学考砸了,我有些不能接受,心理压力太大了”。武雨乐说,那一次,他和刘老师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基本上都是他在说,刘老师听着,“被人倾听的感觉真好”。接受刘凤侠的疏导后,武雨乐开心地回去了,他尝试着调整心态,改变与同学相处的方式。渐渐的,成绩回升了,与同学的关系融洽了。他因此喜欢上这间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屋。
  与武雨乐一样,九(20)班学生吴维泰也喜欢师生交流室,他把它唤作与刘老师之间的“秘密花园”。在入学之前,因为脾气暴躁,吴维泰一度与爸爸和同学的关系很紧张,偶有打架,是众人眼里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那个时候,我没有朋友,很孤单,后来看到学校师生交流室发的倡议书,我决定去试一试”。吴维泰说,刘老师像长者一样为他提出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语言方面突出,刘老师鼓励他参加学校的主持人活动;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鼓励他走艺术生的道路……
  “初中三年,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基本上都是我主持的,运动会、文化艺术节、合唱比赛、各种演讲比赛都是我包了”。“我的中考目标是阜阳市第三中学的艺术班,我给自己的文化课成绩画的底线是680分”。见到吴维泰时,记者眼前的他阳光开朗、爱笑善谈,高兴时头习惯性地后仰,发出爽朗的笑声。
  或许这就是“秘密花园”带来的改变。
  相比一般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心理和习惯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该校成立了师生交流室,辟出单独的教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之前学生不知道师生交流室是干啥的,我们就印了几百份倡议书,在校园里派发,鼓励学生在遇到困惑时去师生交流室聊聊”。刘凤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1年的从教经历,让她清楚地知道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她努力地扮演好学生的导师角色。“这间小屋是24小时开放的,我们的手机号也留给了学生,学生随时都可以来,也可以预约”。
  时间久了,从人际交往障碍到与父母关系紧张,从学习压力过大到考试焦虑,师生交流室犹如一个“老树洞”,吸纳和消化着学生的一切负面情绪,而“每次看到学生愁云满布地走进来,笑嘻嘻地走出去”成了刘凤侠备感成就的事。

爱让教师们心甘情愿地付出

  在该校,“一切为了学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点滴行动。
  “之前有人说,当教师不就是一份工作吗?何必这么辛苦?也有人说我们学校对教师太苛刻、管得太严。实际上,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罗虹说,相比她们的付出,学校所做的一切更暖人心。
  原来,早在罗虹的孩子两岁时,一天晚上突发高烧,在给罗虹屡次拨打电话无果的情况下(彼时罗虹正在值晚自习,手机调成静音),爷爷、奶奶用毛毯包裹着孩子出了家门,站在校门口不知道该怎么去医院,这时学校值班领导和保安发现了他们,在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开车载着他们去了医院,一直陪护在侧,等回到学校时已是天亮。
  “当时是我们一个值班校长和后勤部主任回来后谁也没跟我提这事,还是回家后听老人说起,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你说,学校都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自己的岗位上偷懒?”时隔三年,再回忆,罗虹红了眼眶。
  在该校,有个令周边居民都唏嘘不已的“怪现象”。每年教师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不约而同地走进校园,拜访昔日的恩师,鲜花、祝福、卡片摆满了每个教师的办公桌。到了午饭点,不大的闹市区,所有的酒店、大排档满满的都是学生和教师。“学生来看教师是好事,但我们要求教师只能请学生吃饭,不能是学生请教师吃饭。有时候,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我们的教师觉得很歉意”。郝云波说,每每这时,教师的成就感溢于言表,而这也是教师们愿意沉下心、站稳讲台的最根本的原因。

记者手记
育人,除了爱没有捷径
  这次采访有点难度,前后接触到的近10位采访对象都觉得没有话说。这在我七年多的记者生涯中并不多见。
  “我觉得我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们学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啊。”“还是算了,跟我们的生活教师相比,她们更辛苦,更应该采访她们。”采访中,教师们总能轻而易举的用一句话把天聊死,常常弄得我很语塞。采访数次陷入冷场。
  当然,我相信教师们不是故意的,因为在他们眼里,站在讲台上教书、关爱自己的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没想过有一天要总结给别人听。所以每当我引导他们聊聊日常是如何关心学生的,上面的“推辞”很自然地就跳出来了。
  无奈,我只能从别的采访对象——学生身上找突破口。还好,学生们更诚实,聊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教师们,他们毫不犹豫地给出自己的评价:辛苦,认真,敬业,有爱心。然后倒豆子般地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大多小而零碎,断断续续,有的甚至未必会被记者写进稿子中,但这不妨碍他们分享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师恩:女生王静雯说,自己才入校时因为肥胖一度很自卑,没有同学和她坐同桌,成绩在班上倒数,班主任李怀涛没有放弃她,经常找自己聊天,找同学结对帮扶她学习,瞒着她向自己的父母了解情况,是班主任充满爱意的关切,让我找到学习的动力。七(17)班学生朱玉蝶,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原本幸福的家庭只剩眼泪和贫穷,是学校减免她的学费,是教师像父母一样对她嘘寒问暖,让她感受到久违的幸福……
  学生眼里这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连日常的嗔怪里都氤氲着如长辈般关心的味道。
  言传身教。教师的付出,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无形中学会善良、学会感恩,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回归教育的本真?大爱无言,润物无声。
  育人,向来没有捷径,除了爱与付出。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  □吴世杰/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