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注重思政工作实效性让思政课走进学生心田
06版:高校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3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6月16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30期  下一期
黄山学院注重思政工作实效性让思政课走进学生心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静 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17-06-16 11:29:55

  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黄山学院提高认识,迅速传达学习;制定方案,统筹部署推进;创新载体,突出工作实效。在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分层分类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强化实践育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走进学生心田,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争做思想政治宣讲员

  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玲的概论课上,定期开展的讨论课最受学生追捧。学生不仅可以点评历史人物和现象,也可以畅谈时事热点,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或点赞,或吐糟。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陈玲的概论课。
  说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经验,陈玲颇有心得。“老实说,概论课理论性强,与学生实际距离远,传统的说教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学生的“抬头率”,她在教学方式创新和教学内容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播报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关注、了解“一带一路”等战略方针;结合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组织讨论,助力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观;以案说法,教育学生谨慎对待互联网信息,科学分析事物本质,不做虚假信息、错误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者……
  除了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讲台,陈玲还是该校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宣讲团成员。今年4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派四名骨干教师组成宣讲团,在全校范围内针对辅导员、团学骨干及师生党员,开展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宣讲工作。截至目前,宣讲团已开展专题宣讲二十余场。“通过宣讲,全校师生党员在牢牢把握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思想意识,切实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小保介绍。
  除了讲台,该校教师不断创新平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2015年11月,艺术学院辅导员周莉莉开创个人微信公众号“浅梦初心”。目前平台主要设有“辅导员随感”、“学生来稿”、“班级风采展”、“学生作品展”、“心理课堂”、“书籍推荐”等六个板块,共发表图文一百五十余篇,其中原创文章五十余篇,学生关注三百余人,家长关注近百人。
  一次,周莉莉在微信公众号的“心理课堂”版块发起讨论“你想发泄吗?和我一起吐槽吧”,没想到很快便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发泄积压在心里的负面情绪,并表示“轻松了很多”。周莉莉表示,“开设微信公众号的初衷就是为了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和思想教育管理平台,及时监测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了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目前,她的经验、做法已经在该校辅导员中得到推广。
  韩怡是外国语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今年1月开始在上海市一家四星级酒店实习,同行的还有12位学生。为了加强党员管理,学院针对校外实习团队组建了临时党小组。作为组长,韩怡除了努力实习,帮助学院做好小组党员的教育管理,还会密切关注小组成员的思想动态。“实习的生活不免辛苦,部分党员偶尔会出现思想波动,面对岗位调整难以适应等情况”。每当发现类似情况,韩怡就会主动找组员谈心,做好情绪疏导,及时向学院反馈党员信息。
  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国平介绍,该院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是:常规学习是基本,重点是抓基础、重结合、强引领,在潜移默化中抓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党建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该院积极开展“融入式”党建探索和研究。其中,通过组建临时党小组,将组织融入学生实习,就是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导向,加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体现。

陈玲在做宣讲


接力传承“好榜样”

  “人活着就要讲信义,我不能辜负别人对我的信任”。5月3日,“安徽好人”、校友牛志伟应邀走进该校“道德讲堂”,作“信义无价:我的替父还债路”主题报告,与师生分享他替父还债的心路历程,为母校九百余名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课。
  牛志伟是该校文化与传播学院2008级新闻学专业学生。2010年6月,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他突遭家庭变故,父亲遇车祸离世,留给家人四十余万元巨债。从上大学到工作这些年,他省吃俭用,赚钱还债,在2016年春节前,将父亲所欠42.8万元债务全部还清。报告中,牛志伟寄语学弟、学妹,在校要多实践,学会的东西总能用得上;工作以后多付出,相信付出迟早会有回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路会越走越宽。
  “触动很大,为学长点赞,向他学习”。牛志伟的报告对于当时正在准备考研的王天阳来说,好比“及时雨”,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备考100天,王天阳逐渐为自己的学习效率感到着急,同时也为考研后的方向选择感到困惑,然而想想学长经历的坎坷、学长的鼓励,他总能“满血复活”。前不久,牛志伟代表工作单位前往母校招聘,现场遇到学妹向其咨询学习问题。“很开心能够得到校友们的信任,与他们一起分享并传播正能量。”牛志伟说。
  采访时,该校2014级园林学专业学生孙伟正和团队紧张备战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的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一路过关斩将,越挫越勇,让他成为校园明星,背后得到一众师生的加油打气。“特别庆幸自己不仅能够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还能通过学风、校风的熏陶,不断成长为一个有本领、有自信、有理想的人”。
  在黄山学院,像牛志伟、孙伟这样的校园好故事、好榜样还有很多。自2013年10月以来,该校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连续四年接力在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中心学校、杨村乡中心学校以及歙县绍廉中心学校三个点开展支教活动,用爱心和汗水浇灌出山区孩子的快乐童年。2016年9月,当志愿者李亚第一次走进支教课堂,面对十多双充满渴望和期待的眼神,她就决定将来无论多困难都要坚持支教。“有了之前学长、学姐的教学基础,孩子们学习一首曲子的速度越来越快”。6月1日,参加富溪乡中心学校校园艺术节活动,看到自己的学生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李亚很欣慰,并希望自己能够将支教的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
  “通过这四年的义务支教活动,不仅推动了山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山区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进一步坚定了学生志愿者的支教信念,养成责任担当。”艺术学院团总支副书记汪洋说。

 牛志伟回母校做报告
 志愿者点亮山区孩子的艺术梦。


实践淘出“获得感”

  6月8日晚,黄山学院举行“学习杨业功精神,优学风,树校风,做德才兼备、勤奋创新的大学生”主题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会,七位获奖学生代表分别从勤学善思、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等方面汇报了实践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参观过程中,杨业功司令严以律己、创业实、谋事实、做人实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信息工程学院2015级学生齐子年表示,自己将努力学习和弘扬杨业功精神,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曾小保介绍,自2011级学生开始,连续五年开展该项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累积两万多名学生参加活动,接受思想深处的洗礼。
  2015年,黄山学院秉承和弘扬徽州教育先贤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开设以“行知课堂”冠名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将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一步推向规范化、常态化,打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模块、新阵地,切实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推向新台阶,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自2015年7月首期开班,“行知课堂”已成功举办两期,目前第三期即将启动。“已对2015级和2016级报名学生进行了逐一面试,遴选了102名优秀学生,计划组建5个团队,分赴徽州区西溪南镇和黟县碧阳镇南屏村,开展‘特色小镇’专题调研”。曾小保介绍,“行知学堂”的报名情况一年比一年火爆,足见活动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去年参加“行知课堂”过程中,一碗南瓜子至今给齐子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休宁县梓源村的一位妈妈听说村里来了大学生,就把上初中的女儿带来找我们为女孩的英语学习提些建议”。热心的齐子年当即为女孩做了细致的英语辅导,并交流了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女孩的妈妈为了表达感谢,特地为齐子年炒了一碗南瓜子。“那碗南瓜子让我感受到了农村淳朴的乡风,体会到了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也教会了我们要懂得感恩,不计付出”。
  两年来,“行知课堂”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工作方法。活动开始之初,邀请有丰富调研经验的教师为师生做社会调查的专题讲座,讲述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技巧和研究理路。为充分发挥师生各自的学科优势,尽可能将调研成果呈现丰富性,调研选题采取两条路径,即除由带队教师指定主题外,同时鼓励学生独立选题,双向互动。“行知课堂”指引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农村,给予学生观察社会、理解社会的一次重要体验;通过调研,学生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研究尝试,掌握了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在调研中,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历练了自己的品质,懂得了待人接物的基本素养,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铺设了坚实基础。在曾小保看来,“行知课堂”是一次尝试、一次改革,将被努力打造成为黄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张名片,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获得感。
  □特别感谢黄山学院党委宣传部、团委对采访的支持

 参观杨业功纪念馆
 “行知课堂”学生入户走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