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05版:我们的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2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25期  下一期
《成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7-05-31 11:34:31

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校刊
《成长》

    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不管贫土还是瓦砾,都阻挡不住禾苗拔节向上。有一种向善的力量,有一束指引的光芒,那就是成长的方向。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校刊《成长》于2009年创办,旨在弘扬扶残助残和残疾人自立自强精神,大力宣传“让无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才,让奋进者辉煌”,引导残疾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让学校成为残疾学子的求知学园、成长乐园、精神家园。
    《成长》创刊八年,记录和见证了学校和师生的成长历程,激励了一批批残疾学子成长、成才, 两千多名残疾学子受到积极影响,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凤凰涅槃,贡献社会。伴随着《成长》的音符,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师生一路欢快前行,留下的是自己成长的足迹,绽放的是绚丽的别样花朵。                                        □庞春梗  马培英


校长寄语

见证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成长》以“本真”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展现我省残疾人职业教育成果,展示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师生风采,见证学校、教师、学生成长历程。
  我们的学校是特殊的,我们的学生是特殊的,我们的《成长》也要别具特色。
  她是我校对外形象的窗口,让师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励志的典范展示社会。
  她是我校师生的精神家园,记录下师生的生活点滴、心路历程,见证我们的茁壮成长。
  她是我们共同的朋友,让我们用无尽的热情、奔腾的激情,携手并肩,一路前行。
  愿师生笔耕不辍,写出春的滋润、夏的繁荫、秋的丰稔、冬的瑞雪;愿《成长》呼朋引伴,聚集贤达,让更多的人关注残疾人教育事业;愿《成长》为残疾人脱贫攻坚、共奔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奏出新的乐章。□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校长  徐桃坤


寻找黑暗中的光明

□2015级按摩2班  赵万青(视障)
        辅导教师  孙  璐

  我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从出生的那刻起,上天便在我眼前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布,让我看不见任何东西。我人生的前20年,因家庭经济因素与个人的视力条件,未曾读书,都是在家中度过的。
  自小,我的父母在外工作,只留下我和外婆在贫瘠的家中相依为命。那时的我,生活中只有一字可以形容,那就是“黑”。每天24小时,永远都是被黑暗笼罩。太阳下,我可以感受到温暖,可是却看不到灿烂的阳光。我沉思,想着他人的精彩与眼前的枯燥,满心痛苦却无可奈何。阴雨中,雨丝飘落在我脸上,可是我却看不到细雨濛濛的景象;我迎风遐想,却悟不出这黑暗的真谛。流转的日夜,皆是黑暗,只有他人的告知,或者我对周围环境的触感,才让我知夜休眠。在过去的岁月里,黑暗就这样一直的持续,遮住了我的童年,遮住了我的青春,也遮住了我的自由,将我禁锢在了黑色的轨道上。
  我以为我的人生可能会一直这样下去,一直到死亡。
  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残疾人联合会的叔叔、阿姨来到我家,向我妈妈介绍,我省现在有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叫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在那里,像我这样身有障碍的孩子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既期待又不安,从小未曾离开过家的我早已断了要去学习的念头,我胆怯,我害怕,我不知道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和陌生人相处,可是,我更期待,我不想一辈子呆在家里,我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矛盾。最终,他们的劝导给了我勇气,他们鼓励我:“去吧,那里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孩子,不要怕,老师和同学都会照顾你的。”于是,我做出了我人生最大的一个决定,到了学校。
  记得是2015年的国庆节,妈妈带我到了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妈妈把我送到教室,就去找老师沟通住宿的事情。这是我第一次到陌生的环境,激动与焦虑令我一个人纠结地坐在陌生的位置上,不敢言语。周围的同学都在说话聊天,嘈杂的交谈暂时冲散了我的紧张,我听着他们的欢笑,心中很期待加入他们。可是我很久没与陌生人沟通了,该如何开口?我能融入他们吗?他们会愿意和我交朋友吗?我双目失明,他们跟我是一样的吗?突然不知是谁的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啊”,是,是在问我吗?我一时激动,却不知如何作答。“我,我……”“你多大啦?”又是一句,兴奋的同时,我赶紧应道:“赵万青,23岁。”谈话中,心跳加速,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喜悦,突然间无比畅快。就这样,我开始了焕然一新的生活。
  起初的我因为不习惯学校的环境,无法独自行走。不熟悉的校园,常常让我充满了紧张。可是每到这些时候,都会有人来带我回寝室或者食堂。同学的帮助,让我觉得温暖。同学的友爱,充实了我的生活,也赶走了我的自卑。上课时,我曾害怕老师会因为我的学习基础差而瞧不起我,可是我错了,老师们和蔼可亲,用各种方法鼓励我,教我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帮助我克服心理障碍,就这样,在这里,我一天天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崭新的我。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我已经融入了这个大家庭。现在的我已经可以自如地与同学交谈,虽不是非常的伶俐,但正常的沟通已经不是问题。校园内往来的路线也是踏步成路,学习上我能渐渐地能听懂老师说的部分知识。生活已经不是当初的那般枯燥无味,渐渐变得丰富多彩。同学们的欢笑与老师传授的知识成了我每天最期待的内容。我很感谢妈妈带我来到这里。改变了我原本黑暗的人生。
  如今的我有了更自由、更广阔的规划,我要成为优秀的推拿按摩师。虽然眼前的我的专业知识尚显疏浅,但学校构建了一座连接未来的桥梁,指明了我的方向。我要甩掉上天强行加给我的黑暗,甩掉过去的孤僻与胆怯,带着家人的期待、老师的关爱,朝着梦想,大步迈向那充满奇迹的未来,寻找属于我的光明。


春风送暖

□2015级中餐班  王  玮(听障生)
       辅导教师  潘四萍

  2016年3月9日,倒春寒,天气格外的冷,我们在教室安静地写着作业。这样的天气,怕是谁都不愿出门吧?我正这样想着,班主任出现在讲台上,只见她比划着手语,原来是我们宣城市副市长要来看望我们。真的吗?这个消息仿佛一抹阳光,驱逐了阵阵寒意,让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温暖。
  我出生在泾县农村,小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个不幸的人,听不见莺声燕语,无法向健全人一样诉说心事,家庭不富裕,生活条件艰苦,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劳动一年挣来的钱还不够我和姐姐上学的费用。如今慢慢长大,我发现原来自己是个十分幸运的人,无论何时何处总有人给我帮助和关怀。爸爸、妈妈总是无私地奉献着对我的爱,因为我从小耳聋,他们总觉得亏欠了我似的,好吃好喝的都先给我,连大我两岁的姐姐也格外地疼我,什么事都让着我。上学后,老师和同学们比较照顾我。去年,我初中毕业了,我就想着我要长大,我要成为家里的男子汉,我要为爸爸、妈妈减轻负担,我要学技术、挣钱,我还要学做好多好吃的犒劳他们。于是,我到了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学起了中餐烹饪。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接受的知识多了,眼见也开阔了,机会随之也多了起来。我参加了安徽省残疾人剪纸大赛,虽然没得到奖,但当我看到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我想,要学习的路太长了,我要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努力才会有成绩。
  今天,我还可以在这里见到出生地的领导,他亲切地问我们几个同学是宣城市哪儿的人,并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他像爸爸温暖慈祥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不会说话,但我在心里想告诉他,我会的,我一定会把握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好专业,学好做人,等毕业了就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然后努力工作,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雷锋是永远的榜样

□2015级计算机1班  陈  亮(肢残生)
          辅导教师  马培英

  有人说:“现在都进入21世纪了,人人都想着怎样为自己,谁还会发扬雷锋精神去帮助别人呢?”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学雷锋,雷锋精神就真的过时了吗?
  当你在大街道上跌倒,有人在一旁嘲笑你,却没有扶你的时候;当你的东西不小心弄丢了,被别人拾到了不还你的时候;当你一个人需要人帮助,却没有人愿意帮助你的时候。你会是什么心情呢?想必会酸、苦、涩。可就在这时候,有一个人伸出了自己的手,去扶你,去帮助你,你是喝令他走,还是心存感激地接受帮助呢?答案是很明显的。
  记得一天晚上,我走向厕所,在洗手池处看见同学李丹春坐在轮椅上洗衣服,他的身边站着某同学看着他洗衣服,我发现盆里的衣服并不是李丹春的,而是站在他身旁那个同学的,当我看见这一幕很惊呆,原本想来是那个同学帮助李丹春洗衣服,毕竟他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可恰恰是相反的。后来得知那同学的一只手不方便,李丹春看着他手不方便索性就给他洗衣服了,从开学至今依旧如此。当我知道后心中百般不是滋味,不曾想过坐在轮椅上的同学帮助他人洗衣服,自己竟不由自主感到无比的不好意思,内心充满了无限钦佩之情。李丹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雷锋精神值得我去学习,我周围还有很多这样令我感动的事,像宋方瑞经常毫无怨言地帮忙打扫卫生,像王泽虽然行动极为不便却经常帮助同学学习,像侯永亮、杨乐、谷超等捡到饭卡主动上交……
  我也要学习雷锋,看到走道上有纸片、食品袋等垃圾随手捡起放到垃圾桶里,看到地面上有水主动提醒同学慢点,看到黑板没擦不看是谁值日,自己主动去擦……我这样做了之后发现并不是很累而且开心多了。原来做好事是这样开心的啊。这个时候有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为什么学雷锋非要以突击的方式找好事做,平时不做呢?我想:假如天天都是“雷锋日”,大家都把做好事培养成一种习惯,我的困惑就有了答案,整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而和谐。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祖国的发展需要我们,而我们的发展需要雷锋精神。我坚信,雷锋精神会在新一代中发扬光大,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