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物理学界“大牛”史蒂芬·霍金在新浪网开通微博,并发布了对中国人的第一句问候。此后不到一天时间,他的粉丝量突破了200万,评论、转发和点赞数达数百万。由此,霍金也成了“网红”。“霍金也‘网红’”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年前,霍金在新浪开通微博,并对中国人发布了问候之语,不到一天的时间,他就成了“网红”。“网红”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备受关注的人,那么霍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首先是因为我国对霍金事例的普及吧。各中小学的语文教材里想必总有提及霍金的地方,高中教材中不有篇《邂逅霍金》吗?先不论这些文章中是否有神化霍金之嫌,单从提高其“知名度”功用来看,如此庞大的粉丝量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其次是抛开可能在霍金头上的光环,人们关注霍金,是否也体现了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科学、对科技更为重视了呢?这应是件值得欣慰的事。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逐渐意识到了它的巨大影响力。对于“未知”我们选择探索,而非像从前那般“闭关锁国”,这应是我们的一种进步。我想,之所以在语文教材中提及霍金,是想让大家重视科学,当然,还要注重科学背后的那份严谨和冷静。
最后是将目光聚焦于霍金本身,或许他成为“网红”是人们出于欣赏他的意志、品质的缘由。至少大多数人眼中的霍金,大概就是教材中那样的,坚强,执著。他的那种不畏艰难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所以许多人景仰他、关注他。
然而,即使有无数多的原因使霍金成为“网红”,但似乎也仅此而已了。到了今年,霍金的粉丝数依然可观,可谁知道其中有多少“僵尸粉”呢?仅仅关注而已,就再没了后文,或许更甚者,都已经忘了自己关注过这个人了。那么这样的“热”,是否名存实亡呢?
况且,随着这“冷”,我们不免开始思考之前的“热”是否真的是“热”。先前提及国人对科学的关注有所提高,然而若只是关注一下便没了后文,这提高似乎又有些苍白无力了。说句玩笑话,这或许还要怪罪到霍金没有发一些浅显易懂的传播科学的文字上。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这里有最新最全的魔都语文中高考资料,全是干货。但玩笑过后,更多的“罪罚”还应加诸于大众身上。关注但不去了解,那这关注算什么呢?盲目追捧紧跟“潮流”?还是说关注一个霍金会使自己显得很有学识?思想很有深度?既然这样,不如再动动手指,去了解《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黑洞理论等相关知识,了解课本之外的霍金,也了解一下我国的宇宙科学的发展状况,将这种种冲动关注变为开阔眼界,似乎是一件不错的事。
去年,霍金成了“网红”,今年或者明年、后年……霍金能否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网红”呢?科学能否渗透进千家万户,飞入寻常百姓家?拭目以待吧。相信“霍金热”会化为“科学热”热进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