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亲到老家镇上的街道买菜,在路边摊前,父亲买了几根莴苣。他刚转身,摊主便迟疑、低声地问我:“他是老师吧,以前教我们好认真,课堂上好凶。”
听力不太好的父亲无法听清这句话。父亲已经76岁了,离开三尺讲坛已十多年,他20岁不到便教书,教龄超过40年。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过他:“一手拿着粉笔,一手握着锄头。”
多年前,乡下小镇的老师工资收入是很低的,根本养不活一家人,我们家则更是“难上加难”——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开支很大。为此,父亲只能一边教书,一边种地,“两边都得抓,且都抓得硬”。
父亲在两所初级中学里任教过。第一所离家很远,平日得住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农活的重担便都压到母亲的头上,她为此怨声很大,经常嚷嚷父亲。但父亲从不反驳,一回到家,他便一刻不停地干活,恨不得想把所有的农活都干完,好让妻子少些劳累,可农活哪能干完呀。记得每个周末,白天,父亲都会在田地里忙碌,晚上则要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到很久。
那时的乡下学校,师资总是缺乏的,父亲成了学校里的全科教师,语文、数学、化学、体育都能教,我不太清楚他的教学水平到底如何。但每年都能看他带出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来。后来,父亲所在的学校被合并撤销了,这对他来说,反而变成了好事,因为从我们家步行到新校只需要半小时。父亲再也不用住校了,放学后便可以和母亲一起干农活了。
可新校里的师资水平较高,还陆续有大专生和少许本科生分配来,师范中专学历的父亲,除了带语文外,其他主课均带不上,这让他有些失落。
退休前的几年,父亲连语文课都带不上了,更多学历高、有冲劲的年轻老师取代了他,他只能带一些音乐、体育等在当时无关紧要的副课,同事们都叫他徐老,父亲依然每天按时上班、下班,精神抖擞地。
终于,父亲退休了,不用每天去学校了,可以做他永远都做不完的农活了,而他辛苦养育的三个孩子也终于小有成绩。
节假日,我带上小学的儿子回老家,父亲便常会在孙子面前大声地背诵朱自清的《背影》,然后展开讲解:“这是初中课本上一篇文章,爷爷先给你讲讲……”
通往小镇学校的路上,每天都有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们,可他们都不认识父亲,在他们的眼中,父亲只不过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一个农民。没人叫他老师了。
有一次,父亲在电话里得意地对我说:“今天我在路上遇见以前教的一个学生,他叫我老师,非要开车绕路将我送到家,害得他费了不少汽油,真是过意不去。”
父亲的一生,不敢说是桃李满天下,但至少是“桃李满小镇”,学生们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尊重,就能让他感到无比的满足和骄傲。而在小镇上,如同父亲这般的老师有很多。他们在讲坛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辈子,既要培养教育学生,又要承担家庭重任,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一生不争名和利。
我为父亲曾经从事的职业感到由衷的骄傲,也为他勤劳的一生感到自豪,他是我的榜样!
(作者:尚九华 原文有删减 )
1.理清文章脉络,将父亲的教学生涯补充完整。(4分)
在离家很远的学校,父亲是全科教师,任劳任怨( )父亲退休,做农活,给孙子讲课。
2.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4.在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说“他是我的榜样”?(4分)
5.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学校合并撤销到新校,父亲只带语文,有些失落。退休前几年,父亲只能带副课,依然精神抖擞。
2.内容上,前两段写父亲买菜遇到以前的学生,为下文写父亲做小镇老师的经历做铺垫;结构上,与文末“父亲以前的学生送他回家”相照应,表现父亲“桃李满小镇”。
3.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父亲得意于曾经的学生能够在他退休后叫他一声“老师”,表现出父亲的满足和骄傲。
4.作者认为父亲默默奉献了一辈子,既要培养学生,又要承担家庭重任,一生不争名和利。这样的品质值得自己学习,所以说“他是我的榜样”。
5.从父亲无论教什么,都能保持热情,没有怨言,可以看出他兢兢业业,热爱教育事业;从父亲一到家,就不停地干农活,可以看出他吃苦耐劳、体贴妻子。
□命题教师:芜湖市荟萃中学 夏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