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 年轻真的不会太久 神采飞扬 对戏曲广播体操的一点思考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1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5月1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19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对戏曲广播体操的一点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安庆师范大学 郭霄珍 发布日期:2017-05-17 14:53:43

  中国戏曲作为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以其虚拟性、程式性、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综合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然而,它的传播过程却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今文化认同的冲突、新媒体下流行元素的挑战,无一不对戏曲的传承与传播造成相当大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戏曲是在传播过程中得以生存的,因此,传播的好坏直接关乎到戏曲艺术的生存的好坏。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的特点。什么是戏曲?追其历史根源,“戏曲”一词最早见于元人刘埙的《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后流传下来的文献中也多有提及,但均未对戏曲是什么做出具体的回答。直到了王国维才给戏曲有了真正的界定:“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宋元戏曲史》)所以,戏曲是以代言体的语言、动作、歌舞来表演故事,而它以演员“唱,念,做,打”四位一体综合性表演为主的演出形式,以及在这种形式中所积淀的、所包蕴的内容和审美心理,对掌控这门艺术的演员和戏曲爱好者提出了相当难度的挑战,一名好的戏曲演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也叫幼功)是不可能胜任的。近年来,安徽省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戏曲进校园”活动,在传统文化热潮之下,京剧走进了小学生的课本。据了解,戏曲广播操走红之后,某些小学操场上便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年轻的体育教师领着学生们学习戏曲广播操:腕花小云手,打拱加四方步……教师教得认真,学生们学得专注,一招一式,动静结合。甚至于有些学校已经考虑把它纳入学校未来的特色校本课程。能够有这样热烈的反响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这足以证明了戏曲只要巧妙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手段,就能够彰显其鲜活的生命力,这湾活水依然能够流进大众的生命。戏曲广播操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创造性案例,如果真正能够在中小学做到普及,不仅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在获得年轻人接受和喜爱的同时,势必会将年轻观众拉回到戏曲舞台的面前。
  然而,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大环境中,这些看似紧跟时代、收效颇丰的风光行动之后,又是隐忧重重。
  据介绍,戏曲广播操加入了很多有戏曲元素的、专业性很强的动作,包括单拉山膀、涮腰、腕花小云手、飞天十三响等,由此我们疑惑:在中小学推广戏曲广播的同时,是否有那么多专业的教师来培养这些未开胚的苗子?要知道,一个专业戏曲演员的培养并非短短几年的事,戏曲艺术之难就难在它无法模仿的气场和影响力、感染力。网传的戏曲广播操中的大量动作都极具专业性,而中小学学生大多从未接触过戏曲这种行为艺术,如果没有专业的戏曲教师教学,只靠一味地模仿,短期内速成的戏曲广播操很有可能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
  此外,在推广普及的同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戏曲专业师资力量去配备?因文化发展重点差异,有些地区往往因为缺乏师资而心有余力不足。而戏曲无论存在还是发展,传承都是其必经的过程,它民间性的特点又决定了它必须要口传心授的模式,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再由这些专业人才去引导戏曲的普及和推广,实非易事。
  实际上,传统戏曲、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都可以进校园,只不过其中有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因此笔者觉得,在致力于将戏曲之风吹进中小学校园的过程中,也许我们不要操之过急,或许可尝试通过武术、太极,致力探索现代艺术溶于传统经典来表达。太极属于武术的范畴,武术与戏曲艺术息息相通,那种刚柔并济、由内而外,形神合一、以静制动,虽动犹静的分寸把握,正是戏曲艺术之最高境界,让中小学生先接触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刚劲有力、学起来相对容易的武术,对其最终融会贯通戏曲艺术更有裨益。武术和太极的训练既强健了身体也训练了定力,这两点在当下对中小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而我们也不必再担忧因为师资力量的不专业,将那些优秀的、潜藏艺术天赋的苗子开错了胚。
  中国戏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感,在戏曲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为了传播而传播,更要做到坚守戏曲绝对的规范化、程式化。积具个性和精湛的专业技艺才能让戏曲艺术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