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岁刚出头,行伍出身的沈从文带着“去读好书,救救国家。”的梦想来到北平,等到了以后,他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个举目无亲的乡下人,隔三差五地挨饿,只能不断去图书馆读书,以汲取精神上的营养。困顿之中,他一边去北大旁听,一边没日没夜地写作,期望着赚些稿费,可他只读到了小学四年级,很多标点都用不对,投稿的结果可想而知。
挣扎了两年多,他的第一篇短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终于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10年后,沈从文在文坛上已经崭露头角。他笔下牧歌式的湘西,像一缕清新的风吹向混沌的都市。1934年,他完成了《边城》,小说寄托沈从文的哀痛,从一个乡下人变成城里人,他的创作不被理解,被人瞧不起,即便成了西南联大的教师,仍然被人讥讽为不是“正途出身”,是从“后门”进联大的,究其原因就是他的小学文凭。
对此,沈从文默默承受着,并试图将其化为更大的动力,紧接着他又完成了《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重要作品。之后,他对民族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忧虑,开始用文字来反对强权,主张民主。乡下人的执著注定他的认死理和不会转弯,也铸成了人们对他的误解——天真小说家发表的许多政论,使得各党派都把他看成“对头”,这也为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苦果。
1948年,解放军包围北平,在北大教书的沈从文,依然沉浸在作家的梦中,计划着写多本书。但他没料到,新政权尚未建立,他的作品就被宣判了死刑,北大的激进学生发起了对他的批判,说他是第三条路线的“反动文人”。
沈从文感到既委屈又惶恐,这个乡下人想不明白,为了改造社会,他的笔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军阀政治和国民党政权的批判,多年来,他情魂所系的一直是人民,怎么就成了反动文人?他精神几近崩溃。
1953年春,沈从文接到了跟他合作多年的开明书店发来的一个公函:尊作早已过时,开明版纸型及全部库存作品均代为销毁。这彻底断了沈从文还想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的念头,此时的他刚踏入半百之年。
后经郑振铎介绍,沈从文离开了北大,到了北京历史博物馆。倍受打击的他只得开始另一种默默的跋涉,成了博物馆里的一个小小公务员,所幸的是他对古物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领悟力,很快便有了一些成就。
1963年冬,周恩来总理要求博物馆编写一部中国古代服饰史,多病的沈从文接下这个任务,五个月后,等稿子交到出版社,沈从文也垮了,血压升到两百多,心脏隐隐作痛。
但书还是没能出来。1969年,67岁的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但他依然没放弃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并凭着记忆,将书中应该增加的图案一一写了出来,还对近20个专题作了分类研究。并在因病获批回京后,将新增的内容填补了进去。1981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终于在香港出版,引起巨大轰动,面对各种赞誉,沈从文却显得很淡然,甚至有一丝落寞。
之后的一天,沈从文在旧书摊上看到自己早年的小说,并买了回来,他说,“对古代服饰的研究,我用了数十年,虽很用心,但活泼细致处却远不及旧作”。他在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文学,沈从文曾用“跛者不忘履”来形容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想念。只是他再也没能回到他的文学世界里。直到去世前,沈从文文学作品的价值才像刚出土的文物一样,被人们重新重视,他被多名世界文学专家提名为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家候选人,“我个人确信,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1月获得这个奖项。”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之一、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如是说。
然而,在这年的5月,沈从文却永远地离开了。生前,沈从文写过很多自述,也许他是借此希望别人能懂他,可真正懂他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妻子张兆和在《从文家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以前我不理解他。真正理解他,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他遗稿时的现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1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沈从文离开20世纪30年代主流文学的道路,主张由文化改造人、改造命运、改造民族……沈从文的文学不属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文化,也不属于革命文学……所以他是寂寞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沈从文的作品一再地出版并受到研究,证明历史上曾经冷落过的文学现象不一定永远地受到冷落。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刚到北平的沈从文,因为穷困和学历低,饱受磨难。但他没有放弃“读书救国”的梦想,他的坚持与努力最终获得了回报。
B.1948年,沈从文被激进学生批判为“反动文人”,这个打击让他精神几近崩溃,自此,他被迫放弃了文学创作,开始往学术上发展。
C.虽然不喜欢古代服饰研究,但沈从文仍然投入了大量精力。所幸的是他凭借天资,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D.1988年,沈从文在5月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不颁发给已经去世的人,因此他和在11月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E.沈从文半百之前,在文学创作上努力耕耘却不被理解;半百之后,被迫转向学术研究。他的内心一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压。
(2)沈从文总是自称“乡下人”,这个“乡下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材料概括。(6分)
(3)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香港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面对各种赞誉,为什么他却很淡然,甚至有一丝落寞?(6分)
(4)为什么在沈从文生前,他的创作不被理解,被人瞧不起?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A,E。(B项,沈从文是在1953年接到开明书店公函后,才彻底断了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的念想,去北京历史博物馆后才开始走学术道路。C项,文中并没有说沈从文不喜欢古代服饰研究,只是热爱不及文学创作。D项,这只是马悦然的个人看法,即使沈从文不去世,也不能说他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2)①刚到北平时,沈从文忍饥挨饿,仍坚持学习、写作,可以看出他勤奋并且能吃苦。②从他敢于发表批评各党派的政论可以看出,他执著、认死理,天真单纯,不谙世事。③从“反右”运动后他的遭遇可以看出,他有极强的忍耐力和责任心。④从他写的大量自述可以看出,他内心十分孤独,非常渴望被人理解。(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3)①首先,他由文学创作转向学术研究实属被迫,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文学,学术上的成功并不是他最渴望的,所以面对赞誉他很淡然。(3分)②其次,他投入在文学上的精力和心血远多于服饰研究,但是他文学作品的价值却始终得不到承认,不像他的服饰研究一样被人重视和夸赞,难免会有一丝落寞。(3分)
(4)①首先,沈从文“乡下人”的身份及其小学文凭,是他被人歧视的重要原因;(2分)②其次,沈从文天真单纯,发表过许多批评各党派的政论,是导致他被批判和雪藏的重要原因;(2分)③再次,沈从文坚持自己的文学观念,他所走的文学道路与当时革命文学的主流文学道路不符合,这是他的创作不被接受的最重要原因。(4分)
□命题教师: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周训宜 严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