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过耳最美读书声 总盯着学生的不足之处 会忽略人的灵性
06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0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0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春风过耳最美读书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韦玉柏 发布日期:2017-04-19 10:12:00

对话“全国百班千人读书会导师”、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刘璟

  采访刘璟时,她正在陪学生读书,看得出她很爱她的学生,她把一个个美妙的故事带进课堂。她说,她是一个与童年生活在一起的人,她正在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我就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教师”
  本报记者:首先祝贺你入围了2017“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这有什么讲求吗?
  刘璟: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阅读,遇见一群尺码相同的人,这是我极为珍视的。
  其实,我只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教师。我很喜欢刘再复先生的《红楼四书》,因为他读红楼的姿态很独特,那是一种切肤的体认,是一种恍如隔世的熟悉与亲切,灵动,跳跃,令人爱不释眼。我对阅读的钟爱似有相近的情感与姿态。我常想,我沉醉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课堂,不遗余力地进行儿童阅读推广,而坚决没有跑到单纯的教学理论研究或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天地里去,只是因为这份纯粹的喜爱吧。
  “读童书是所有教育者的必需”
  本报记者:都知道你很喜欢读书,你常读哪些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你认为应该读哪些书?
  刘璟:我自幼喜欢文字,大概缘于早产儿的特殊际遇。小时候身体弱,大把的时间在医院打针,躺在床上看各种连环画、《小学生报》、《少年文艺》及其他一切有文字的东西。初中时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茶花女》,现在想来,若更早一点读到外国作品,精神世界是不是更丰富些,想象力是不是不会过早被抹杀呢?《福尔摩斯探案集》、《基度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都是在中学的闲暇时光阅读的。但总体上来说,我并不是一个有明确阅读目的和有外显的阅读状态的人。
  师范岁月是我阅读最黄金的季节,几乎读遍所有的微型小说选本。然后开始读莫泊桑、读契诃夫、读马克·吐温、读川端康成。受同学的影响,又阅读了那时非常流行的世界十大名著。最喜欢的还是夏丏尊先生的翻译,语言更有张力,读来舒畅。朱生豪先生的莎翁、傅雷先生的巴尔扎克之类不提,像王科一先生的《傲慢与偏见》、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读来就有午后阳光的温煦感。当然还有躲在书店里读完《青铜时代》的传奇故事,它成为我日后向学生炫耀自己热爱读书的谈资。
  后来,开始循着自己的喜好来阅读。如沈从文、汪曾祺、钱锺书、张爱玲等诸位,这几位的东西都聪明厚润不紧绷、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而且跟林妹妹看《西厢记》似的,“余香满口”。爱上科幻,是遇见刘慈欣之后的事情。大刘把我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中国的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
  对我影响巨大的书籍,似乎和我养身立命的教育专业无关,但我却以为深刻地塑造了我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点。当然,因为自己专业成长的需要,我陆续读了不少教育书籍。这些书籍教会我如何上课、如何爱学生、如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何寻找到教育的幸福。
  近四年,我的所有精神养分都来自儿童文学。我把它称为“为了儿童的阅读”。童年是我们的来路,由于傲慢和愚蠢,这路被大多数成人忘记——我们需要重温和回顾;童年意味着生长和创造,这力量很多人熟视无睹——我们需要看见和汲取。所以,读童书是所有教育者的必需。童心是生机和快乐的源泉,所以读童书是所有成人的需要。
  “每一节课,我都会揣着一个故事走进教室”
  本报记者:作为儿童阅读推广者,除了课本外,你常给你的学生读些什么书?是怎么去读的?
  刘璟:教师开始阅读以后,最终会成为儿童的阅读带领人。这是教师阅读的最大功效,带动儿童一起阅读。唯有跟学生一起读书时,我心里才安定。
  一年级开学的第二天,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儿歌,明媚的阳光照进来,学生们摇头晃脑地读着,读书的声音由开始的零零落落到逐渐地流畅而有韵律。我带着他们读,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阅读的确能够让他们安静下来。发现他们有点坐不住了,我开始读故事;这堂课表现得特别好,我也读故事;发现他们有不好的行为举止,我把要教育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他们听。每一节课,我都会揣着一个故事走进教室,学生们则满怀期待。
  慢慢长大的学生们对阅读的渴望会愈加强烈,我们阅读的书籍越来越厚实,阅读的时间越来越长。除了每天固定的《日有所诵》、《新语文读本》,我还会在某一单元学完或者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插入相关的文本阅读,如学完“旅行”这一单元,我会给他们读《徐霞客游记》的相关篇章,并且带来我最喜爱的《国家地理》杂志给他们欣赏。那些令人心醉的画面和行万里路的勇气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渐渐的,我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儿童文学世界。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我总会找来原文阅读给学生们听,甚至把课文丢到一边,直接用原文上课。继而,就开始了共读整本书的历程。起初,不敢让全班学生人手一本,只我一人连续一周读完一本书,边读,边听,边聊,颇有趣。后来,在家长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一个月固定班级共读一本书。另外,还有专门的阅读分享课,让学生自由申报,交流各自阅读的其他书籍。
  “我带学生阅读,绝不是为了功课”
  本报记者:你的读书理念是什么?
  刘璟:我阅读,带着儿童阅读,绝不是为了功课,而是为了让他们拥有幸福的能力。
  很多教师会问我,你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上,可是学校要考试,课内的教学内容很多,课时有限,你怎么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我一直在严格执行新课标的要求,精心地准备每一堂课,减少繁琐讲解和低效率教学行为,为大量阅读进入语文课堂腾出时间和空间。其次,教科书确实不是《圣经》,教科书外的天地广大而美好。我给予自己勇气,相信自己是在为童年做一件美好的事情,去勇敢地走出那些“习惯”,“规定”。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我抓住这些救命稻草,坚定地、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纵使语文有“弱水三千”,我可以“单取一瓢”。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