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日前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从2016年起,我省连续五年每年培养2500名左右全科型乡村教师,毕业后由生源地县级教育等部门按定向培养协议占编分配到指定乡村学校任教,任教服务期不少于六年。到2025年,为全省乡村学校培养1.2万名左右全科型教师,基本实现全省村小学、教学点每校有1名全科型教师。
那么,全科型乡村教师究竟该如何培养呢?才能让全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呢?本期“圆桌会议”,我们特邀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沈波,肥东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吴友邦,滁州市南谯区大柳中心小学校长方大军,阜阳市“最美乡村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太和县阮桥镇中心学校教师冷兴龙共同探讨。
沈 波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吴友邦
肥东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方大军
滁州市南谯区大柳中心小学校长
冷兴龙
太和县阮桥镇中心学校教师
话题一
全科型乡村教师对乡村学校的意义在哪里
沈 波:发展农村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在教师。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村小学、教学点师资弱,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定向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的政策,将彻底解决乡村教育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的难题。其意义在于:一是展开了对乡村学校的“精准扶贫”。扶贫必先扶智,全科型乡村教师的培养,补齐了乡村教师这块短板,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从根子上解决了教育如何扶贫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推进了教育公平。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将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产生深远影响。
吴友邦:全科型教师培养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首先,能解决农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学科教师不齐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能满足这些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本需求,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公正、公平的需要。其次,能缓解农村学生因为选择教师而集中涌向城镇的趋势,减轻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给教育带来的压力。第三,为暂时无能力进城的偏远乡村农民家庭减轻经济压力。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能就近读书而要到城区的话,异地读书产生的相关费用,再加上家长陪读丧失就业的经济损失,很可能使这些家庭因孩子读书而致贫。
方大军:我校教学点有九个班,168个学生,但只有八位教师,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都是他们来教,转正民办教师为乡村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没有接受过师范学校的系统学习,只能教授语文、数学,对于音乐、体育、美术、品德、科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期师范院校本专科毕业的教师,他们在师范院校重点学习他们的本专业,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接触也少。这就造成乡村学校奇缺专职音乐、体育、美术、品德、科学、信息技术教师,这也是造成城乡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对乡村学校的意义重大。
冷兴龙:教育最大的不均衡就是师资的不均衡,对于乡村学校来说,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科师资尤为紧缺,但是,乡村学校学生数量较少的现实又不允许配备专职的艺体类教师,否则又造成极大的师资浪费。乡村学校极其渴望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几年,我所在的镇,更多的年轻家长为了孩子接受更为全面的学校教育,选择流向镇上或者县城就读,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所以,全科型教师填充到乡村学校,会极大地缓解这种状况。从另一个角度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如语文和地理、数学和实践、美术和语文等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单科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全科型教师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各自为战的弊端,使学科的互补性得到体现。
话题二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型乡村教师
沈 波: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培养。乡村学校需要什么样素质的教师,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哪里需要教师,我们就给哪里培养。让我们培养出的合格全科型乡村教师,具有承担乡村小学所有学科教学任务的能力。其手段:一是抓招生质量,从源头上确保生源质量,进一步优化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有志于师范教育的优秀学生报考全科教师。二是抓教学质量,制定全科型教师培养方案,构建“课证融合,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培养专业素养高、专业思想牢、专业情意深的全科型乡村教师。三是抓实习质量, 实行“全程实践教育”新模式,即课程上到一定程度有见习和小实习;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有1个月的中实习;毕业的最后一年安排顶岗大实习,统一组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教育实习一学期,实习成绩不合格的不准毕业。狠抓实习质量,实行“双导师制”,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目的是让学生一毕业立即上手,并且很快成为乡村学校的骨干。
吴友邦:培养全科型教师的责任主体应该是高校,高校应该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订单式”服务。首先要通过“占编定向分配”这样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报考全科型教师,从而确保全科型教师的生源质量。高校要根据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使全科型教师专业得到全方位的成长,从而适应乡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对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需要。其次,全科型教师服务的学校和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为这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使这些教师能安心并乐意在乡村学校教书。
方大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培养模式。一、在师范院校开设招收全科型乡村教师班。现在很多院校大量招生,没有规定培养模式,同一所院校、同一个专业毕业后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都可以去教,这很不利于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每个学段的教学方法、孩子的心理结构都不一样,所以要定好学习方向,要么毕业后教小学,要么教初中或高中,这样有利于毕业后有针对性去教学。二、在全科型乡村教师班,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都要学习,并在考试时算入总成绩,没有主课、副科之分,只有师范生学会了毕业后才能很好地教学生。
冷兴龙:这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主要责任还是师范院校承担的多一些。既然是全科教师,那么在课程的开设上,所有学科都要开足、开齐。我觉得这一点可以借鉴20年前“普师”的培养模式。让教师首先要具备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这些基本技能,学校对所有学科进行严格考核,使之具备合格的全科型教师资格。地方教育部门在接收乡村全科型教师时,最好要经过考核,避免出现合格不合格都能安排工作的情况,则就背离了全科型教师培养的初衷。
话题三
如何让全科型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沈 波:如何“下得去”,实施定向本土化培养制度。通过定向培养的专科和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由生源地县级教育等部门按照定向培养协议占编分配到指定的乡村学校任教。一句话,本土选拔,定向培育,解决了乡村教师“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尴尬。
如何“留得住”,利用政策措施留住乡村教师。要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实行城乡教师差别工资制度,吸引人才终身从教;要统筹解决居住困难问题,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安心从教;要适度倾斜职称资源,给予乡村教师更多实惠,留住乡村教师;要适度倾斜荣誉资源,给予乡村教师更多鼓励。
如何“教得好”,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在职前培养上,乡村教师除了有“扎根乡村”的做乡村教师愿望,还要具备“素质优良”的做乡村教师能力,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娴熟的乡村课堂教学技能,宽广的国内国际视野和朴实的乡村道德情操。
吴友邦:首先,全科型教师高校毕业后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到指定的学校任教,教育主管部门在执行合同时不能有任何例外。其次,在周转房分配、偏远地区教师津补贴发放、教师培训、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全科型教师实行倾斜。既然是乡村学校或教学点,那里的生活设施、通信、交通等条件,相对于城区学校来说比较落后,要针对这些问题拿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让全科型教师安心本职工作,无后顾之忧。第三,对全科型教师的考评机制必须建立起来,要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要大力弘扬全科型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方大军:我省出台面向全省招考政策后,从2007年开始,我校陆陆续续从周边县、市考入一批年轻教师,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大大充实了师资力量,随后出现大量问题,这批教师家不在本地,生活不方便,他们会想一切办法重新考编或找关系调动,不能很好安心工作。要想让全科型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定向招考,优先招考本区域内的教师。对于居住地教师报考优先录取,家在本地,这样教师会安心工作。二、建设乡村学校周转房,让教师有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三、加大乡村教师的乡镇补贴和偏远补助。四、职称向乡村教师倾斜,可不受岗位限制,符合条件到时间就给评。
冷兴龙:“下得去”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因为有定向协议。近年来已有不少的高学历教师已经到集镇和乡村任教。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留得住”、“干得好”。除了行政干预外,地方教育部门还要为其住、行等提供各种便利,在职称评定方面有所倾斜,最重要的是让乡村教师的待遇提高到令人羡慕和自己不想走的程度。还有一点,乡村学校小科目学科由于没有列入评价体系,所以大都不考试,这样教师个人量化及绩效就非常低,从而就导致教师不用心教学,或者转行执教上级重视的语文、数学等学科。这样一来,全科型教师又回归到单科型教师的老路上了。所以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机制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让全科型教师学有所用、用有所现,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杨勇、刘鸣,特约记者杨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