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教育富有亲和力和针对性
04版:高校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0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4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0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让思政教育富有亲和力和针对性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特约记者 曹  发布日期:2017-04-14 21:46:00

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农安样本”


  阳光明媚的午后,一群学生围在教师的身边,聊着各自眼里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你一言我一语,在娓娓道来中,两个小时过去了。
  你也许很难将这样的场面与传统印象里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联想起来,但这却是安徽农业大学201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赵晨希的记忆里最鲜活的一堂课,有亲和力,针对性强;也是该校思政课教学的新常态——访谈式教学。
  从2003年开始,该校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政课综合改革,从访谈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辐射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再到实践教学、网络教学,逐渐构建贴近校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体系,用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告别枯燥,首创访谈式教学搞活课堂

  与很多大学生一样,才入大学校门时,赵晨希以为思政课会同高中时的思政课一样枯燥乏味。“当时听学长、学姐们说,上思政课要做好玩手机的准备,老师很无趣,课堂很无聊”。然而开学后的第一堂课就让她大呼很意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上,没有发生预想中的“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坐在下面玩”的场景,“一个班两百多人,老师‘咔咔’两下,迅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提一个大家普遍感兴趣的事,或者最困惑的事,然后各自准备PPT,当时我们小组的主题是爱情,每个人谈谈自己眼里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一节课很有趣,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回想起那节课,赵晨希依旧一脸的惊喜。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每当与别人分享时,都会听到别人羡慕地说“别人家的思政课”。
  的确,从2003年开始,安徽农业大学的思政课就在一点一滴地发生变化,每一次改革都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
  “现在的课堂教学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光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PPT是不行的,没有学生会喜欢这样的课堂。别说是思政课,其他课都不行。” 黄洪雷,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资深研究者,先后经历过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86方案和95方案,多年的研究经验, 让他觉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难的地方在于它的实效性。“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地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思维、培养一种能力,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派上用场”。
  访谈式教学是该校思政课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省高校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将一两百名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自准备主题,从学生困惑的、感兴趣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到时下热点事件,在探讨与交流中,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阮熹晟,201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校学生会主席。在同学眼里,他可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去年7月,经历层层选拔,成功入选西部支教计划的他就要远赴贵州省开启支教生活。开了挂的人生背后,阮熹晟格外感谢曾教授过自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王艳萍。
  “王老师上课很有趣,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讲到理想与信念这个章节时,她让我们用演讲的方式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我当时演讲的题目叫‘乘着理想的翅膀’”。阮熹晟说,演讲刚结束,王艳萍就发问了:“你有经历过一本书从策划到出版的过程吗?”在得到否定答案后,王艳萍向阮熹晟伸出大拇指,赞许道:“你很有大师风范,没有这些经历,却有这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会用辩证思维看问题,不简单,今后一定会走得更远。”一番话,让阮熹晟又惊又喜,也鼓舞着一次次突破自己,加入校学生会,从干事到主席,拿校奖学金……短暂的校园生活里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化作学校推进改革的动力,近年来,该校不断创新,相继将辐射式、启发式、体验式方法融入课堂教学。访谈式教学强调师生面对面,辐射式教学强调学生面对面,启发式教学强调问题导向,体验式教学强调体验表达。多元化的教学,一扫传统枯燥乏味的旧风貌,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与生机,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思政课。访谈式教学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真实可感学生成为第二课堂的主角

  4月11日中午,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蕾利用午休时间整理课件,下周她就要带领学生去寿县开展实践教学了。
  “我们教师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学生走到课堂上,让他们在现场感受一下”。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5年,孙蕾对于实践教学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在她看来,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补充,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回,学生才能有更深刻的领悟。“举例来说,我们在跟学生讲解近代史时,知识分子为什么投身革命,把学生带到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去上这门课,那种场面、音效、历史文物,比干巴巴地站在课堂上说要震撼的多”。
  2016年6月,该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和安徽名人馆挂牌,标志着该校首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启。目前,该校在全省已建立了六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安徽博物院、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凤阳县小岗村、寿县博物馆等,这些基地在对学生进行红色基因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赵晨希有幸成为第一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3月4日,作为学校2017年青年马克思主义班成员,赵晨希和教师、同学一起到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师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庄重的声乐中,重温了入团誓词。
  “当时太震撼了,初中时入团,没有这么正式的宣誓。那天参观了那些英雄的遗迹,看了4D电影,子弹飞过来,真感觉是打在自己身上,有很强烈的疼痛感”。赵晨希说,那天是自己第一次对战争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出了纪念馆的大门,她觉得和平是来之不易的。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黄洪雷说,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2016年春季学期开设的三门课程已经完成本轮实践教学,学生普遍反馈较好。

辅以网络,不再是“期末一张卷”

  “‘互联网+时代’,我们教师不能一天到晚喊口号,让学生把头抬起来,与其这样,我们应该再反思我们的课堂,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了?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接地气、更走心?”在一次“校长面对面”活动上,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马传喜一番话,曾被学生点赞“务实”。
  正是这种不断反思的劲头,推动着安徽农业大学思政课改革的纵深推进。2015年,该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做出调整,首次尝试思政课无纸化在线考试。考试前,学生通过校园网从任意终端登录学习考试平台进行模拟测试,在线答题,提交知分;考试时,学生凭学号和密码进入考试系统,在规定时段、规定机器上进行,开考自动计时,超时自动交卷,试题随机组卷,IP实时监控,屏蔽其他操作。
  “以前对于学生考核主要是学期结束后的一张试卷,考试前,学科教师带着学生划范围、划重点,学生背下来后再去考,但往往考试一结束,学生就忘记了。”黄洪雷说,如今在线考试系统里有一千多道试题,学生在大量的模拟考试中,把知识消化下去,“考试不是为了考倒学生,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到2016年春季学期末,该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经全面完成首轮无纸化在线考试(试点)。学生综合成绩由在线考试、实践教学、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实现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掌握和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测评。同年,在完善思政课无纸化在线考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学习考试平台建设,探索网络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互联网及自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辅助作用。
  目前,该校有一套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每位思政课教师都会把自己教学课件中的视频、图片、文字材料上传到平台上,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登录学习。“这个有课时规定的,为了避免学生只打开电脑不学,系统会不时跳出几道选择题,跟学生之间有互动,超过五分钟不点击页面,自动退出不算学时。”黄洪雷说,网络教学是思政课的有效补充。目前,《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已经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网络教学,部分班的《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正在试点网络教学。
  下一步,该校将开始谋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慕课、微课等研发制作。网络教学将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将生命献给思政课堂的“盛黎明们”

  翻看安徽农业大学思政课改革以来的成绩单,无疑是瞩目的:2010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精彩一门课”并结项;201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入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精彩一课”;“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年)、“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分别入选省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工程“精彩一课”。
  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背后是一群甘愿将生命献给课堂的思政课教师,他们用无限的激情,用高尚的品行,用一个个创新的“金点子”,打磨出一堂堂让学生毕生难忘的思政课。
  盛黎明,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已于2016年1月因病去世。生前获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省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等称号。2015年10月12日是盛黎明上最后一堂课的日子,她事先并不知道,所有同事都来听她的课,偌大的教室里,坐满黑压压的人,课堂上鸦雀无声。
  在该校校园里,盛黎明的课一直很受学生欢迎,她把每一节课都当作自己的一个作品,从教案准备、课件制作,到问题设置、材料挑选,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准备,总是力求把最完美的作品呈现给学生。所以在学生眼里,她“就像战斗机一样,精力旺盛”、“声情并茂,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她在学生评教中连续11年获优秀,这在高校是不多见的。
  如今,盛黎明已经离去一年多,但她的精神依旧感染着每一位安农人。在很多人眼里,盛黎明就像一部无声的教材,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人生的领路者,更是道德的示范者、师德的践行者。她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一名教师的誓言,用瘦弱的身躯、高尚的人格擎起了一面师德的大旗。
  陈玉淮,该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虽然还有一年的时间,她就要退休了,但在她的课堂上,永远都充满激情。最近一段时间,她每天都忙着叫学生诵经典、唱名曲,从《共产党宣言》到《春天的故事》,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一段段经典,一首首歌曲,让思想政治教育从纸上活起来。
  “我是教原理的,学习原理就是要学习经典。两三百学生齐声诵读经典,仪式感很强,很震撼人心”。陈玉淮说,以前很多学生的学习笔记都是从网上抄,但自从让学生自己推荐、诵读经典,学生感触很深,写学习笔记多有感而发,甚至写下“每个汗毛都在颤抖,血液都凝固了”。
  年长的教师尚且如此,79年出生的孙蕾作为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最年轻的思政课教师,教起课来同样有两把刷子,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网络教学,她的课总能成为一届学生心中的经典。
  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一位盛黎明倒下了,一批“盛黎明”涌现了,他们用满腔的热忱浇灌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努力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革无止境,“盛黎明”们永远在路上。
  (特别感谢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评为教育部“精彩一门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赴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开展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纸化在线考试现场
 
2016年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说课比赛中该校教师获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