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太奶奶 他,一个特别的人 感谢一路上有你 芬芳在握
07版:繁星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0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00期  下一期
怀念我的太奶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10)班 金璐瑶 发布日期:2017-04-10 11:41:1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全家人不论是在外地的还是在本市的, 只要能参加的都会到太奶奶墓前祭奠。祭奠仪式中的重要一项是全家人同念墓碑上的碑文:“溯我陶氏,于一九一二年自安徽寿县正阳关迁居蚌埠……陶氏家教严谨,处世厚道,祖德在远,流泽滋深,铭石志之,以慰先灵。”这些都深深地撼动我的心灵,一个家族的繁荣兴旺要经过几代人不断的拼搏与努力。四辈人团聚在一起的温馨场面,令我感到弥足珍贵。
    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对太奶奶的追思。太奶奶一生养育了九个儿女,加之太爷爷去世得早,太奶奶一个人又当娘又当爹。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的艰难不言而喻,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当时有许多的孩子拿竹筒削尖,趁着前面拉米的人不注意,将竹筒插入米袋,装了米就跑。太奶奶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家的孩子就算饿死,也绝不允许去偷别人的米。”她每日起早贪黑,勤劳节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含辛茹苦地把孩子们拉扯大。每当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姥爷总感慨:“那时虽然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却无比富有,一家人在一起亲亲热热,兄弟和睦,团结一心。”九个儿女都很争气,吃苦耐劳,奋发图强,有的考入清华大学,有的考入医学院,还有的考入地质学院……个个都让太奶奶欣慰。
    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在太奶奶的大家庭中,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传承。儿女们深知太奶奶为他们付出得太多,都特别孝顺。我小的时候,姥姥、姥爷经常带我去看望太奶奶,为太奶奶做可口的饭菜、打扫卫生,陪她聊天、散步。太奶奶身体不舒服时,他们就寸步不离地日夜守护,端茶送水。时常,太奶奶会来我们家小住,家里的饭菜只有长辈动了筷子我们才可以吃,家里的水果最大、最好的总是先让太奶奶品尝。
    太奶奶是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她喜欢我们围坐在她的身边,给我们讲她生活的亲身经历。“勤俭持家、诚信待人、尊老爱幼、勤奋好学……”都在太奶奶的人生经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她经常教导我们小辈要自强自立,勤奋进取,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太奶奶不仅恪守传统,也是与时俱进的典范。她每天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就是《新闻联播》,关心国内国际的大事,她常说:“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盛,我们的小家才能太太平平……”太奶奶五世同堂,在儿女们精心的照料下,活到99岁,无疾而终,她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子孙后代受益终身。
    祭奠仪式结束后,全家老少齐聚一堂,享受一顿传统食品羊肉汤和油香。妈妈那一辈先给长辈们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送上一张张香气四溢的油香;孩子们更是学着大人的模样,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老人们欣慰地坐在一起聊着过去的生活,畅想着美好的未来。那一碗碗浓浓的羊肉汤里,饱含着儿女们对长辈的一片孝心,饱含着家族生生不息、和谐幸福的一个心愿,更饱含了人们对良好家风的一份坚守……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