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博理,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三(1)班学生,勤奋学习,踏实上进,已获得北京大学保送资格。曾获第二十五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一等奖、第六届马鞍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二等奖、全国“最美中学生”等多项荣誉。
北京大学保送生吴博理说
2014年9月,我考入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理科实验班,以此为契机,我第一次知道了高中生学科竞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参与了生物竞赛的学习。
为什么选择生物竞赛呢?我想,这与我的兴趣是分不开的。小时候的我便对大自然充满好奇,非常爱看《动物世界》之类的自然纪录片。父母会有意培养我这方面的兴趣,经常带我出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我对自然事物的热爱一天天加深了。即便是到了现在,闲暇之余,我还是会看一些自然纪录片放松心情。我会在阳台养些植物,观察它们发芽、长叶的过程,不失为一种奇妙的体验。
高一寒假中的一天是生物竞赛班的第一节课。竞赛教练韩老师大体说了一下生物竞赛的流程和情况。怀着浓厚的兴趣,我便着手开始准备。我先是找了往届竞赛生总结的经验,认真读完之后对生物竞赛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高中生物竞赛的题目常涉及大学本科知识,需要阅读大量的大学本科教材。全部购置齐全后摞在书桌上,竟如同一座小山横在我的面前。我心里不禁打起了退堂鼓,但还是硬着头皮翻开了《植物学》。让我大感意外的是书中的内容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艰涩难懂,反而让我读得津津有味。连背诵、记忆这般枯燥的事也让我兴味大增,也许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吧。当我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中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时,更能加深我对它的理解。
时至今日,我仍暗自庆辛自己当初选择《植物学》作为叩开生物竞赛大门的第一本书——这恰好是我感兴趣的科目,因为它,我才没有因为退缩而错过这扇大门背后的精彩世界。
在学校里,生物竞赛的课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任教的韩老师很年轻,跟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是一个引导者,引导我们去探索、去追寻,而不是将知识“送到嘴边”。韩老师经常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不是完全依赖课堂上的那点时间。因此,我们通常会在上课前自学一遍相关内容,韩老师则在上课时使用总结性的PPT来为我们讲解。
这一点恰与父母的教育理念一致,他们从小就注重我自学能力的培养——从不帮我检查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时鼓励我自己分析改正、给予我宽松的学习环境……久而久之,我便自然而然的有了这样的观念:学习是自己的事,应当由自己负责。因此,当我参加生物竞赛,面对如此之多需要我自学的知识时,我很感激父母,他们的悉心培养让我在竞赛的道路上走得轻松很多。
充实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转眼就迎来了复习备考的日子。为了专心准备竞赛,我和其他竞赛班的同学都停掉了高中课程,转而在一个小自习室里自习。自习室里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做题。偶尔有窸窣细语,那是同学们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成为了一个整体,大家的心都紧紧联结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我尤为庆幸的是在竞赛班中拥有一个挚友,他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我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有了烦恼彼此倾诉,有了想法互相交流。韩老师常常帮我们打印一些卷子作为练习,并给予我们鼓励。
随着竞赛时间的一步步逼近,一种紧张感逐渐在自习室里酝酿,大家都在拼了命地冲刺。为的就是不给自己留下遗憾。那段时间里,我抓紧一切时间准备,时常捧着书挑灯夜战,唯有咖啡作伴。有的时候熬夜太晚,因为睡眠不足,第二天早晨起来两腿都在打飘。虽然的确很累,但我从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累并快乐着,大概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尽管不知道最后结果会是怎样的,但是终究我付出过、努力过,我会享受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我相信,这段日子将会成为我最珍贵的回忆。
在之后的竞赛中,我有幸考入了省队,得以继续参加全国比赛。国赛的准备时间更为充裕,但是要准备的内容相应增多,我丝毫不敢放松。准备国赛期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出培训的那段时间,我和许多外省的同学共同学习。因为生物竞赛,几十个年轻人从全国各地聚集在一起,几十个怀有相同理想的同龄人相识、相知,几十颗年轻的头脑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这次经历着实令人难忘,每每想起,感慨万千。
随着盛夏的到来,我的竞赛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能在国赛中拿到一枚金牌,也算是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但这枚金牌不仅仅意味着荣誉,它更是我两年努力的结晶,也凝聚着一直伴我左右的父母、师友的关怀和鼓励。
走在这条路上,我学会了热爱自然、细心观察。如果不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各种生命现象和过程的探求,我一定不会自始至终对生命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走在这条路上,我学会了自觉自律、保持专注;走在这条路上,我学会了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每每有困难,我都会想起和我一同拼搏的同龄人和支持着我的父母、老师,是他们的力量助我继续向前。
生物竞赛之路漫漫,而我在这路上走过。这条路沿途风景虽迷人,但行至终点,也不得不离开。此路有尽而人生无涯,行在这条路上时我学会的将伴随我一生。
□吴博理/口述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教师陈仓筛/整理
(本报专稿,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