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少年 芦苇荡里勇扑火 合肥的小发明家们真不简单
01版: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30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300期  下一期
好少年 芦苇荡里勇扑火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濮宗光 发布日期:2017-04-10 11:28:10

  3月30日下午,三位“陌生人”到芜湖市第41中学,他们向该校一名戴眼镜的学生送去500元慰问金和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烫金大字“好少年弘扬时代正能量  学雷锋深水遏火芦苇荡”。
  这三位“陌生人”是芜湖市三山区龙湖街道中沟村村干部,随后,他们向学校领导说明来意和事情的原委。
  一周前的下午,不知何故,位于龙湖街道浮山路南侧,伟星金域国际对面的一处荒滩上的芦苇荡突然起火,中沟村村干部杨金梅和濮宗光闻讯后首先赶到,两人蹚着齐膝盖的水,奋力扑打芦苇上的大火。
  芦苇荡周边是一大片荒地,还有一些水塘、水沟,深浅不一,约有百余亩,原属于中沟和西湖两个村,现在周围都建成道路,导致积水很深,水面覆盖着多年腐烂的水草,根本看不清水下的情况。加上天干物燥,风借火势,火借风威,着火区域不断向外扩散蔓延,形势越来越严峻。
  很快,一名骑着自行车的学生看到了这一幕,只见他毫不犹豫地放下自行车,脱掉外套,并顺手拔起一个警示牌做扑火工具,然后急忙冲向芦苇荡灭火。此时,水沟里的水温只有五六摄氏度,在冰凉的水中,该学生已全然不顾,有的地方火势很大,靠近会感到烟熏火燎,但该学生却没有丝毫退缩。他寻火而去,一边走,一边扑打……突然,他掉入了一处凹地,身体迅速下沉,水很快淹到脖颈,好在他敏捷地挣脱了出来,之后继续艰难前行,用警示牌奋力扑灭一个个火点。
  经过他和中沟村的几位村干部,以及随后赶到的消防官兵的共同努力,芦苇荡里的火点被一个个扑灭,人们才纷纷上岸,个个浑身上下不仅湿透,脸上和身上都粘满黑灰和杂物。当人们回过神来时,发现那名学生已经默默地骑车离开了。后经过多方打探,中沟村的村干部才得知他是芜湖市第41中学九(1)班学生郭建辉。为表彰见义勇为好少年,中沟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会议决定,到校进行慰问,故此才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
  芜湖市第41中学得知郭建辉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后,立即掀起向郭建辉学习的热潮,利用晨会、班会、主题班会和发放《倡议书》等多渠道宣传,扩大好事的影响,号召全体师生向他学习,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乐于助人的思想。在学校大门入口处,“好少年弘扬时代正能量  学雷锋深水遏火芦苇荡”的锦旗吸引着同学们关注的目光,他的事迹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学生家长们纷纷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夸赞。
  据班主任刘老师介绍,郭建辉今年16岁,平日话语不多,为人诚实、热心,尊敬师长,与同学关系融洽,做事很有主见,积极参与学校公益活动,是学校图书管理员。郭建辉的家境并不宽裕,父亲目前还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老家种地,母亲在一家企业上班,工资约2000元左右,拆迁后,为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郭建辉一人搬到龙湖新城社区居住,生活起居诸如洗衣、烧锅所有一切都是自己干,每天早出晚归骑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他的家中非常简陋,没有装修,没有电视、电脑,母亲管教甚严,他至今没有手机,平时不去网吧,寒暑假、节假日就去舅舅的店里帮舅舅干活。教师曾问及他当时为什么会产生扑火的动机,郭建辉说看到火势很大,已经有两个人下去扑火了,没有时间思考更多,只想早点把火扑灭。

中沟村党总支书记刘德云向郭建辉(左)赠送锦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