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困惑找方法 只为更好地服务考生
04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9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9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谈困惑找方法 只为更好地服务考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7-04-05 15:30:59

本报联合桐城市教育局召开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座谈会

来自省内的51所高校及桐城市招生办公室、高中学校负责人面对面交流

  本报讯  3月29日下午,由本报主办、桐城市教育局承办的2017年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座谈会在桐城市召开,来自省内的51所高校及桐城市招生办公室、高中学校负责人参加会议。大家就如何让考生走得了、走得更好,以及当前招生宣传亟待解决的困难等话题进行了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市委书记点赞本报搭建的平台
  “我既是市委书记,也是考生家长,在辅导孩子填志愿时,我就感觉到安徽青年报社搭建的这些平台都是很不错的,非常有意义。今天在座的中学校长要抓住机会,好好对接,充分了解,回去后好指导学生上适合自己的学校。”会议伊始,桐城市委书记刘中汉在了解到近年来,本报在为服务考生和学校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后,连连点头表示赞许。
  刘中汉说,桐城市是文化之乡,也是个教育大市,有着“文都”的美誉,自古以来就盛行“崇文重教”之风,在此举办这么一场座谈会有着特别的意义。近年来,桐城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考升学率在安庆市名列前茅,对于各所高校能够到桐城市招生,他表示欢迎和支持,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圆更多学生的大学梦。
  随后,桐城市教育局局长张星生发言,对于本报搭建的这一平台表示感谢。“今天这个会放在桐城市开,为我市中学供了一个很好的与高校面对面、零距离、接地气的交流平台,这是非常难得的”。张星生说,为了珍惜这次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全市所有高中学校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
  的确,近年来,为了圆更多我省考生的大学梦,让更多的高校招到优秀的学生,不断创新服务形式,连续10年联合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出版《在皖招生院校招办主任访谈专刊》、每年3月组织精品海报进中学活动,2013年启动了高校招生进中学公益咨询会,历经四年多的发展,已成熟为最受考生和高校青睐的招生形式之一。
  谈困惑找方法 参会代表共话招生
  
“2018年,我省就要进行的生涯职业规划课程改革,这就意味着2021年的考生将按照九年来填报,这就违背了我们高考平时讲的要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填报志愿,这个就对学校教师带来很大的难处,我想问一下,高校能不能走进我们高中学校,举办生涯规划讲座?让我们的考生提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桐城中学副校长彭年在交流中率先打开了话匣子。 
  对此,安徽理工大学招生科科长吕祥勇直言,职业生涯规划直接开到学生中间可能不是太现实。不久前,该校就曾去上海市考察,发现上海市的高三学生现在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以选课为例,现在许多专业需要考物理,学生就选物理,但是到了高二之后学生发现物理学不下去了,就放弃了物理。在这个过程中,选课不是一个专业选择那么简单的事情,它跟以后学习的过程息息相关,非常复杂。“跟大部分高一学生讲职业规划可能还是有一些过早,往往要读完高中,至少要高二读完,他才能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高一学生还在初中学习阶段,跟高中的完全是两回事。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吕祥勇说,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与高中教师组织以一个大类为单位来介绍专业,对考生兴许更有效。
  不过,现场部分高职院校的参会代表表示,鉴于自身心理咨询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优势,可以提供相应的前期指导,帮助考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点。“我们学校有一大批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这是我们的强项,如果中学有需求,我们是很乐意提供讲座的。”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穆松说。
  对于如何更有效地招生,各参会代表纷纷建言献策,一致认为与考生面对面交流最有效、最接地气。“今年分类招生时,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公益咨询会有一场就在我们学校开展的,这种形式非常有效,让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考生而言,是负责;对于学校而言,是化解尴尬,解了我们教师指导不足的围”。桐城市第六中学校长操踞山说,在当地有句老话叫“儿不知老子多大家底,老子不知儿多大本事”,形容的就是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但不会进行有效指导。本报开展的一系列落地活动刚好解决了这些难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部分参会代表表示招生也要紧跟形势,可以尝试采用新媒体的方式,扩大招生宣传的效果。“现在手机非常普及,10个学生有9个喜欢玩微信的,如果高校招生能够利用这种移动终端,把纸质的招生简章做成电子的,通过微信传播扩散,让班主任看到,让学生看到,这样的话,宣传范围会大大扩大。”穆松建议道。
  高中高校互抛橄榄枝加强合作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生源基本上都是中考排名3500名到4000名的,三年后有一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更适合高职院校,所以希望在座的高校有机会到我们学校去参观、考察。”
  “今天我就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回,我刚才看了下,发现只有几所高校没有我们的学生,这一点我还是很欣慰的。所以,我希望今后能与大家有更多的合作,如共建生源基地等,让我们的考生走得更好。”
  ……
  交流还在继续,不少中学参会代表主动抛出橄榄枝,如桐城市吴汝纶公学、桐城市天城中学、桐城市新起航学校等,相继发出邀请,希望在座的高校能够深入中学,畅通信息渠道,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给予考生多种形式的指导,帮助考生顺利考取心仪的高校。
  对此,不少高校代表给予了热切的回应。“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新升格的学校,但是就业形势很好,我们目前已经有一百多家三甲以上的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像北京301医院、309医院等,学生实习平台广,好就业。欢迎在座的中学向我们学校输送人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副院长石洋说。
  “一直以来,高校和中学之间隔了一层纸,现在这层纸捅破了,大家就是一家人,刚才听了不少中学校长的发言,感触很深,希望高中学校校长、班主任能多到我们高校来走一走、看一看。”合肥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胡文说。
  会上,本报社长汪小雅表示,为了做好高校招生工作,本报始终发挥着进取精神,不断地接地气,创新再创新,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高校招生的工作,如“双百双进”活动、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等。“我们始终相信招生不能讨巧,只有让高中学校校长、教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招生工作才能走长远,本报希望今后为大家带去更多有效地服务。”
  □本版图片由特约记者朱泽卫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