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学区房”不等于为孩子选择未来 包干联系为留守儿童撑起一方晴空 别样的课堂
02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9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98期  下一期
选择“学区房”不等于为孩子选择未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钟焦平 发布日期:2017-04-05 15:21:42

   眼下“学区房”热代表的选择标准似乎被演绎成了一种普遍的教育选择标准,正在扭曲着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反过来,它增加了教育均衡的难度,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推进教育均衡的现实阻力,这一点很值得关注。


   一些城市“学区房”价格不断上涨,“学区房”越来越成为教育竞争的符号。有的城市“学区房”价格已经炒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为了上个所谓好一点的学校,就肯花上千万元买个破旧不堪的小房子,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想为孩子选个好学校可以理解,但“学区房”热到这个程度,其中包含的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功能的认识,却未必完全正确,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
   “学区房”热无限夸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带给人们的是不必要的教育恐慌。现在一部分家长有一种偏激的看法,就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哪怕是很小的差距,也必然决定着以后孩子之间的差距,所以如果不能按自己设定的标准选择学校,就意味着给了孩子失败的教育,意味着孩子以后会事事不如人。按照这个路径,好像只要是按自己的标准选择了学校,就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把教育选择简化并等同于学校的选择,把学校选择再简化并等同于对孩子未来的选择,这是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功能的一个认识误区。
   不否认学校之间存在差距,家长想上好点的学校很正常,但“学区房”热确立的教育选择标准,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学校教育“万能论”。现在不少家长总认为孩子的前途完全取决于择校,忽视了影响孩子成长的其他因素,比如家庭环境、孩子的努力程度,以及学校和孩子之间的匹配与契合等。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仅指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对人的影响并不比学校小。忽视了诸多可能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环节,把孩子成长的责任毫无保留地全部寄望于学校教育,这是对学校教育功能的无限放大。其实从更大的背景看,教育对人的发展固然非常重要,但对人一生发展只能起部分作用,一个人的性格、兴趣、好奇心和行为习惯等都在决定着人生未来的广度。
   “学区房”热凸显了加快义务教育均衡的紧迫性,正是因为这些年来各地不断推进教育均衡,才为缓解择校热创造了基础条件。当下,如果说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教育均衡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事实。但对这些年区域内教育均衡取得的进步却不能视而不见,特别是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学校之间虽有差距,但落差恐怕已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应该认识到,教育均衡永远只能是相对均衡,对学校之间任何微小的差距都不能接受,这种认识既不切实际,也很难说是理性的态度。“学区房”热的确反映了教育不均衡的现状,按这个解释,要彻底退烧,只有到了教育资源分配绝对均衡那一天才行。事实上,理想化的绝对均衡状态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眼下“学区房”热代表的选择标准似乎被演绎成了一种普遍的教育选择标准,正在扭曲着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反过来,它增加了教育均衡的难度,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推进教育均衡的现实阻力,这一点很值得关注。不否认教育不均衡给人们带来的焦虑,也不否认教育不均衡是“学区房”热的现实原因,但天价“学区房”提醒我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亟待回归常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认识也亟待回归常识。
   选择了“学区房”不等于为孩子选择了未来。教育是开放性极强的社会事业,人人都可能置身其中,公众对教育更为科学和理性的认识,是教育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