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大学生思政工作更接地气
04版:大学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9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9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互联网+”让大学生思政工作更接地气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通讯员 蔡丽丽 发布日期:2017-03-29 10:10:57

安徽大学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当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当近1/5的大学生每天花费五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虚拟世界中,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怎么上?是堵还是疏?
  面对这样的新问题、新形势,近年来,安徽大学因势利导,搭乘网络快车,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积极统筹建设和管理网络新阵地,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形态。

新媒体联盟——
优化网络生态弘扬主旋律
  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几乎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2016年,安徽大学党委组织了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八个专项调研,调研表明,89.08%的学生非常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由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认为这是一种更贴近学生的传播形式。但仍有10.92%的学生认为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会导致新媒体失去吸引力。
  “当时有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上网时长方面,有近1/5的学生每天花费五个小时以上在虚拟世界。这是非常惊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工作拒绝‘网路’就拒绝了出路”。该校新媒体联盟秘书长陈欣说,基于种种新形势的出现,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新媒体工作的通知》、《安徽大学网站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不断推进学校各级网站主页、新闻网、信息门户和官方论坛等传统网络平台建设,做好信息发布、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工作,形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然而,随着网络交流工具的不断更新,微博、微信先后成为大学生交流的新手段。“以前校园网一天的点击量能够达到3000,到后来变成了1000多,再到现在300多,说明浏览校园网的学生少了,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及时调整”。陈欣说,2015年底,由校党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以及各个院(系)共同成立了新媒体联盟,目前已有34家理事单位270家新媒体加入联盟,实现了院(系)全覆盖。这在当时开了省内高校成立新媒体联盟的先河。
  由学生处直管的安徽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受众2738人;由校团委直管的学生会微信,受众1.2785万人;由校党委宣传部直管的官方微博,受众5.7071万人;由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直管的2015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班级QQ群,受众132人……在该校新媒体联盟成员一览表上,记者看到目前该联盟包括微信、微博、QQ和人人等四大类,从学院到班级,基本上做到了在校生全覆盖。
  那么新媒体联盟到底如何发挥育人作用呢?陈欣说,“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简单地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的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所以,该联盟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一个方向,多种声音”,通过设置议题共同发声,联动做好舆情应对,在畅通信息中引导和弘扬社会主旋律。以最近的一次联动推送为例,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黄德宽(该校党委原书记、原校长)发出了代表安徽大学的声音,为了进一步宣传,该校新媒体联盟迅速组织各平台联动推送了“两会中的安大面孔”。短短一个星期,有12家理事单位的37家新媒体平台共同推送了全国两会的相关内容,其中微信方面累计阅读量2084次,QQ空间方面累计阅读量732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现在网络上各种信息难辨真伪,其中隐藏着一些有害的信息,加上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意识不足,通过新媒体联盟的主动发声,优化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陈欣说,目前,该联盟共推送了学生资助工作大讨论、党的95岁生日、鸡年春节照片征集等话题,力求找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点,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教学——
让学生回归和爱上课堂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当学生的兴趣点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再满足学生的需求。
  葛晓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自2004年入职以来,一直从事着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目前带三个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现在都是大班教学,一个班一百多人。因为是选修课,所有专业都可以选,所以有时候一个班可能有二十多个专业的学生选,有的专业只有一两个学生选,他们彼此间不认识,都低着头抱着手机玩,没什么太多的交流”。葛晓梅说,为了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她一直不断地思索着。在她看来,学生抬起头来,不仅能增进师生交流,还能更好地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把自己的QQ邮箱留给学生是葛晓梅做出的第一步探索。考虑到大班教学情况复杂,加上课程本身性质枯燥,每逢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葛晓梅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手机号、QQ号、邮箱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课下与自己交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冲击,也可以为我们所用,这个时候老师再端着架子,高高在上,学生是不太接受的”。
  一个班里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由于基础不同,同样的知识点,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讲深奥了,基础薄弱的学生接受不了;讲浅显了,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喊“吃不饱”。然而一节课只有45分钟,如何让这45分钟尽可能地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2011年底,学校推出公共教学平台——毕博网络平台,这让葛晓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这个平台,课堂上我就可以取中间的度,课后再把课件上传到这个平台上,同时再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课题研究,底子弱的学生可以在这里面补缺补差,底子好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在葛晓梅登录的毕博网络平台上,记者看到共有课程简介、大纲、文档、讨论、作业等几个板块,学生不仅可以在里面就课堂上的知识进行讨论,还可以提交网络作业,师生互动频繁,生生交流增进。
  如果说,毕博网络平台是和教学相关的,那么葛晓梅推出的“学与思”微信公众号则是跟学生情感交流更贴近的一种方式。“当微信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我就申请了这个公众号,目前已经用了两三年,主要是推送一些即时性的文章,如毕业季推送学生文明离校、求职注意事项等,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更感性”。葛晓梅说,微信号作为一种交流手段,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巩固。
  在安徽大学,葛晓梅只是一个缩影,像她这样不断将新媒体引入课堂教学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用敏锐的嗅觉,紧跟形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站稳课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回归和爱上课堂教学。


微信交流——
让辅导员工作更接地气
  “馨苑,带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翡翠的湖畔走一走;直到博北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分手……”这样的旋律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当一曲《成都》火遍网络时,各所高校都推出了本校版的《成都》,安徽大学也适时地推出了属于自己的版本,一时间响遍校园。
  大家都在哼着这首歌,却鲜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最初是分享在一个叫“好辣老师”的微信公众号上,更想不到的是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这位“好辣老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6级辅导员杨良盼,一位1992年出生的小伙子。
  说起创作的缘由,杨良盼表示,这只是他日常与学生互动的一种方式。“虽然我做辅导员工作时间并不长,但我知道,要想做好学生工作,就要与学生们保持在一个频道,不能脱节”。杨良盼说,为此,到岗第一天,就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好辣老师”,起初都是转载学校网站上一些教学、活动通知,将自己与学生互动的手臂延伸到微信中。然而时间久了,他发现越是原创的东西,学生更感兴趣,转载、留言的更多,也能走心。
  “大概是去年7月,我在统计学生考研的情况,当时想着这些数据不能光自己知道,也可以分享给其他学生,于是第一次分享了自己原创的东西”。推送结果超乎了杨良盼的预想,留言板块很快积累了一条条留言,这给了杨良盼坚持原创的启发和动力。今年2月15日,安徽大学版《成都》一经推送,就引爆了校园网络,唤起学生对校园时光的留恋和珍惜。
  目前,“好辣老师”微信公众号已有一千四百多名固定粉丝,除了自己所带的三个班学生,还有省内外其他高校的学生。平均每天推送数十条微信,或严肃理性,或诙谐幽默。在这个平台里,他们像朋友一样交流、探讨。“放寒假时,我推送了一则自己创作的文章,是指导新生怎么订购火车票的。我用了一些网络语言,画了一些漫画,再加上自己创作的文章,学生很喜欢。当时浙江省那边一所高校团委打电话过来,想要转载”。杨良盼说,能服务和帮助越来越多的学生,正是他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初衷。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眼里,这位90后的辅导员与大家“很玩得来”,他很前卫、喜欢折腾,是学生喜欢的那一类辅导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盼盼”。
  “除了杨良盼,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辅导员,他们像一颗颗珍珠,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校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辅导员是高校里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近年来,该校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水平,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如今,像杨良盼一样,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工作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结束语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诚然,安徽大学用实际行动响应了这一号召。
  网络是反映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风向标”。近年来,该校的主要领导积极参与各种网上互动活动,在线回答学生提问,并在网络建立重大事件率先披露制度,用权威、可信的声音占领网上舆论高地。该校还开通辅导员QQ群,通过经营个人空间、撰写博客文章等方式,将工作延伸到学生心灵深处。从线上到线下,从课堂教学到生活、思想管理,该校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毕博网络平台截图

 杨良盼(左二)与其他辅导员一起接受岗前培训


特别感谢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团委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