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方法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快乐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预习助力语文课堂
14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9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92期  下一期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方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长丰县胡楼小学 李 志 发布日期:2017-03-22 13:35:1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语文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从小树立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意识。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教师,我从近几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课的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靠口耳相传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法了,而是要求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创新。那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文中所学内容进行信息处理,转化成具有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教学《花钟》一课时,课文中介绍了九种花的开放时间,其中蔷薇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这几种学生都不认得,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花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花儿,还提高了认知兴趣。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以其非凡的功能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切实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古诗《望天门山》的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对这句诗所描写的景象较模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气势及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学生看后,仿佛置身于此地此景。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口头描述,重难点不攻自破。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
    传统的课堂模式弊端之一是节奏慢、效率低,由于讲授、提问都是教师口头表述的,学生往往不能直观感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解决这方面的不足,使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把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做成PPT课件,一些重点词语或句子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凸现出来,有些探究性的问题,在课堂中学生讨论后,教师轻触屏幕,预先设置好的答案便呈现出来,节省了老师板书所花费的时间。如《称象》一课中曹冲称象的过程,我用flash动画演示:赶象上船——沿水划线——赶象装石——以石代象——称出石头重量,运用动画演示,不仅使抽象的逻辑变得形象鲜明具体,而且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大了课堂密度。
    四、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有时受老师的朗读能力的制约,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取长补短。教师备课时就事先下载课文的朗读示范素材,然后在课堂中播放,让学生去聆听、去感悟、去随同模仿朗读。譬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先播放乐曲《月光曲》,感受《月光曲》旋律的美妙及曲调的变化:轻缓——舒畅——激昂。再播放朗读示范,学生听后,就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哪些词语需要重读,就能更好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准确地表情达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