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咖啡的醇香在磨制、冲煮过程中逐渐浓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荣城花园分校语文工作室的三重研课,与研磨咖啡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沉浸执着的自我研磨(要求潜心“三读”,即:一要读透文本。二要读准课标。三要读懂学生),或是“照镜子”似的同伴研磨(邀请同伴走进课堂,通过“照镜子”的方式,映照教学设计、预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效果),再或是“设点 合作 诊断”式合作研磨(“设点”,即观课前根据研课主题设立观察点观课。“合作”,即将工作室成员分成合作小组,每组设一位组长,认领一个观察点观看、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情况。“诊断”,即各小组在交流各自的记录情况、对照观察点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展开讨论后,进行诊断和分析,提出教学建议,汇总成本组意见,开出初步的“处方”,并由代表进行汇报),每一个研磨的过程,他们都在探寻逼近教学的本真路径,品味沉潜、积淀、酝酿成熟的课堂醇香。
当当马老师的“镜子”
□三(2)班班主任 任声楠
马红梅老师备好《金子》一课后,邀请我给她听听课,给她当当“镜子”,找找问题。
马老师设定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及关键词的含义,体会彼得获得成功的过程。教学中,她先请学生找一找文章中有几处写到“金子”,想想它们各是什么意思,接着聚焦重点句子“我是唯一获得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这段话,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这段话和“真金”的深刻意涵,最后,巧妙地运用了习作7上《找“饿”》这篇小短文,进行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训练。整节课运用板块设计,思路清晰,由易到难,最后达成目标,不仅让学生理解了重点句子的含义,还让学生习得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
但我也注意到,在体会“真金”含义的环节中,马老师让学生找出能体现“真金”意思的词语,并试着联系上下文说说想法。老师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在书上圈画词句,也有不少学生迟迟不动笔。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同学呆呆地看着ppt上的问题,反复读了几遍后,一会挠挠头,一会又托起下巴像是在思考,一会又端起书本读一读,却始终下不了笔。我想这孩子肯定是没有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我偷偷地将看到的情况用手机拍了下来,课后和马老师交流时,拿给她看,建议她提出的问题可以更加具体化,比如:找出体现“真金”含义的词语并说说想法,这个笼统的问题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提出,彼得是怎样实现梦想的?书上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他身上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通过小问题逐层突破,降低学生阅读难度。马老师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修改了教学设计。
沉心静气悟“真金”
□教导处副主任 马红梅
那天,娄燕芳副校长告诉我们,近期将开展“三地四校”跨区联动的教研活动,我们将研磨一节课。我欣然接受授课任务,按照工作室的要求,选定了三年级上册《金子》一课,开始课前个人潜心研读。
按常规首先要读教材。在一遍又一遍朗读教材中,我发现文中“金子”一词共出现了六次,它是课文的一条内容线索,而且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还不同,开始指“黄金”,后来指彼得从土地中收获的财富和成功,最后指彼得在找金子过程中的经验、心得体会等,也就是彼得说的“真金”。课文之所以用“金子”为题,就因为它内涵丰富,我为发现作者这一写作秘密异常兴奋。
吃透了教材,如何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能一课一得,学有所获呢?我翻开了《课标》,仔细研读关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当读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时,我找到了答案,锁定了教学内容和重点为:理解课文中“金子”的不同含义和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重点有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会在哪儿呢?我开始研究我的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根据我对这个学段学生的了解,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于意思浅显的词句理解还可以,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难度。而彼得最后说的两句话蕴含人生哲理,要想深入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于是我将这两句话的理解确定为教学难点。
取舍之间见智慧
□五(3)班班主任 张凤敏
马红梅老师教学《金子》一课,她没有将教学目标仅定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重点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课文很长,共7个自然段。如果按照常规,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领着学生去读,一节课时间不可能读深读透,只能浮光掠影。马老师在教学内容上摈弃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法,而是整合了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只抓住课文中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按照常规教学,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去追问,师问生答,不可能有深度的思维碰撞和阅读方法的习得。在问题设置上马老师摈弃了低效的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而是挑选能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少而精的问题提问,我观察到整节课她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课文中哪些句子中含有‘金子’一词,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另一个是“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你认为彼得找到的‘真金’是什么?”
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学生自读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就多了,阅读训练得就更充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教学重点就更凸显了。
用“金睛”助力课堂
□四(2)班班主任 陈金明
观评课前,我们几个小伙伴按照分工坐到了学生中间,静静地等待着上课铃声响起。很喜欢这样一种观评课方式,因为它让我换一种视角,立足学生,反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品析教师的“教”,重难点设置是否恰当,达成路径是否合理,问诊把脉后开出处方,帮助授课教师改进教学。观评课时,我们或观或记或思,静静观察课堂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细细品味其中的缘由,认真思考记录每一个教学行为,在关注教师的同时我们还不时关注我们身边的“同伴”——学生,通过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观教师的“教”是否适度、有效。
忙碌的身影在下课铃声中戛然而止。我们几个小伙伴迅速聚在一起,围绕我们的观察点“教师重难点的把握及解决的途径”畅所欲言。小楠哥说:“这是一篇通过故事说道理的文章,故事简单,但道理深刻,而道理就蕴含在了‘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马红梅老师将这段话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是非常准确的。”凤敏老师接着说:“我感觉马红梅老师在突破难点时为孩子铺设了阶梯,降低了难度。如:在理解‘真金’时,教师没有直接让孩子从文中找,而是先做了一个示范,说出自己认为‘不甘心’是真金的原因,有了这个梯度,孩子们才知道怎么去思考,哪些词可以读出背后的意思,才有了学生交流环节的精彩。另外,我认为这节课在目标设置上还有个亮点,就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马老师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渗透、阅读能力训练,非常值得借鉴!”……小伙伴们有陈述、有补充、有碰撞,达成一致意见后,由我整理汇总后,作为我们这个观察点的代表进行汇报。
不仅关注教 更要关注学
□二(2)班班主任 程雪梅
开始上课了,马红梅老师神秘地提出一个问题:细心读课文的同学一定会发现,有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马老师话音刚落,晓露脱口而出——“金子”,她白净的小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看来第1课时学得不错,课文读得较熟。马老师接着布置任务:请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有“金子”这一词语的句子,标上序号。晓露拿出铅笔,逐段默读课文,不到2分钟就找全了文中5处带“金子”的句子,做了标注,没有遗漏,让我刮目相看。可见,她不仅对教材很熟悉,还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马老师接着出示五个带“金子”的句子,让学生说说每句话中“金子”的意思。晓露默默思考着,一直没敢举手,这对她来说有点难度。马老师好像看出了这一点,她让大家先讨论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的理解,晓露没有在小组里发表看法。在全班汇报时,她听得尤其认真,脸上渐渐露出了轻松的表情,看来心中的疑惑在思维碰撞中被解开了。马老师最后提出了一个超难的问题:课文最后一句话中的“真金”指的是什么?晓露皱着眉,把课文翻来翻去,迟迟没能在书上找到有用信息。马老师请同桌交流,晓露听着同桌的答案不置可否,看来她并不完全认同。“真金”内涵丰富,理解它对三年级学生来讲确实难,从文中又不能直接找出相应的词句解释,需要很强的概括能力。看着晓露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发现,教师问题设计太难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有伤害的。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三(1)班班主任 王 珏
马红梅老师第三次研磨《金子》一课教学,工作室进行“设点 合作 诊断”式观评课,我所在的观课小组三位老师设定的观察点是“学生学习情况”,主要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和效果。作为观察小组组长,我课前先组织大家讨论这次观课要点,并进行了分工:小叶老师侧重观察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效果,小程老师重点了解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效果,我要做整体把握,就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反馈。
我们坐到学生身边,观察并记录在马老师引导下,学生到底是怎样学习的,并在观课评析表中记录下个人自学、同伴合作学习的次数、方法和效果等,思考和诊断学习行为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下课后,三位观课老师交流各自的记录情况,对照观察点进行诊断和分析,谈各自的观点。小程说她随机观察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有方法,习惯较好。比如,联系第3~6自然段,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中“金子”及对应句子的含义。学生能根据自学提示边默读边圈画关键词句,还能批注自己的思考。小叶说她观察到课堂中的三次交流讨论,学生参与的热情度不同,如在拓展阅读短文中交流“熊是怎样找到‘饿’的”这一问题,四人小组人人参与交流,个个都能用文本语言表达看法,但讨论课文中“彼得是怎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时,学生参与度不高,好像不知从何思考。
请再给我点时间
□五(2)班班主任 叶冰雪
马红梅老师让学生浏览全文圈画五个含有“金子”词语的句子,标上序号,说说“金子”在句子中的意思。大家迅速拿出铅笔,默读圈画。小陈用胖乎乎的小手轻轻打开文具盒拿出笔,缓缓翻开书。在我的提醒下,他才开始默读,但他不是按顺序耐心找,而是这儿看看,又翻到那儿看看。几分钟后,多数同学找全了五个句子,并把“金子”一词圈了出来。小陈仅仅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各找到了一句。大家纷纷举手,他开始有些着急,用眼瞟了下马老师。马老师走了过来看了看,俯下身轻声说:“你可以从第一段开始逐段找,还有三处你也一定能找到,我们再等等你,快试一试吧。”小陈坐直了身子,又捧起书找,这次明显比开始专注了些,找得更认真,终于找到了另外三处,他舒了口气,举起了手,一脸轻松地看向马老师,马老师朝他点了点头。
小陈和马老师课堂这一互动片段,让我触动很大。每个班总有像小陈一样的“小蜗牛”,他们动作慢、不专注,课堂上老师除了给他们更多关注和提醒外,还要给他们多一点时间,耐着性子等一等,这样,我们说不定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