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区:传统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09版:今日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9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92期  下一期
包河区:传统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7-03-22 13:29:07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核心提示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更应该创设一种传统文化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受访时表示,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之路。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学段都覆盖。对此本报将在全省开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报道,展示我省中小学校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一面。


书法怡情 润泽生命

□本报记者  苏  锐  吴晓霞

    近年来,合肥师范附小四小按照“润泽生命 自然成长”的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学校的教育资源,大胆探索和实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经过5年来的实践努力,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了提高,良好习惯与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营造“书香”环境 强化师资建设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已具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人们谈到书法,总会说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一名当代小学生,有必要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进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合肥师范附小四小精心布置环境,努力使每一层楼、每一面墙都在诉说与书法教育有关的人文历史,让学生在充满书法艺术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与此同时,该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书”道路上的引路人与指导者。
    召开专题讲座。教师中文字书写优秀的人不少,但了解如何指导学生书写、对书法教学有研究的那就寥寥无几。学校由课程教学部牵头,组织教师参加有关书法教育的讲座。他们有时观看相关的电教录像,有时请学校中富有写字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为大家讲解书法教育、写字教学的注意点。邀请相关书法名人亲自走上讲台,为大家上书法示范课,从写字教学需要注意的坐姿、握笔姿势到写字教学所要渗透的美育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书法教学的课程结构安排等,让广大教师印象很深,收获很大。
    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书法教育的成功经验,弥补学校教师艺术教育经验之不足,使学校书法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分批组织教师学习观摩,并利用学习机会与这些有经验的教师相互交流。“走出去”使教师们开阔了眼界,获取了新知,增强了教师书法教育工作的信心。
狠抓课堂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书法”作为一门课程,排到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围绕“书法教育”,学校结合校本教研的进展,每学期初都要求教师制订详尽的、完整的书法教学计划;认真备好书法课教案;注重对书法课教学的分析与研究。书法教学中,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课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如带好书写工具,书写时要注意正确的写字与握笔姿势,教师指导时要认真听讲、细心揣摩,书写时要注意心定神安、不急不躁……书法课侧重于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
    书法教育是该校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平台,已经和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课堂上,每个教师的板书均要工整、美观,规范,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学生作业,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也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只要有书写均要做到“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从而达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学目的。
加强教学评估 激发学生练字情趣
    学生练字效果如何,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措施来体现。在教学评估方面,学校课程教学部、学生工作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课程教学部根据学校书法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了书法教学工作的评估细则。从教师的平常备课,到学生书写实况的检查均纳入了评估范围。课程教学部每周五均要开展学校书法教学的教研活动,就书法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与总结;每个月要组织教师普查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书写质量及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通过上述方法与途径,进一步树立学生与教师认真练好字、提高综合素质的意识。
    经过几年努力,合肥师范附小四小已经形成较为浓厚的书法教育艺术氛围。喜爱书法、热爱书法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不但各科作业书写工整,而且行为习惯良好规范。成绩的取得,均得益于平时学校对学生的书法教育,并以此为契机,实现良性习惯的迁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小篆刻 大教育

□本报记者  苏  锐  吴晓霞
    篆刻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合肥市徽州小学引进篆刻项目,开始了篆刻与教育融合的探索之旅。
规划 始于项目 归于课程
    一方印中,书法笔意豪放飘逸,又有绘画构图的优美悦目,兼得刀法神韵,可谓“方寸之间,刀法万千”。两年的时间,徽字号“篆刻”社团的学生们学于其中、玩味其中、品味其中,技法颇有小成,成为学校社团的一张名片。但徽小人并没有满足,社团在普及上的局限,让徽州小学下定决心走课程发展之路。将篆刻纳入学校徽文化课程体系,成为课程体系中闪亮的明珠,从而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同时课程为篆刻未来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为在学生中推广和普及奠定了基础。
推进 精营生境 惠泽师生
    校长张先政告诉记者:“经过前期倾心打造,我们已形成丰富的优质资源,徽小乘势而为,将这些优质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
    联合专业机构打造师资队伍  人力资源是特色课程普及、推广乃至提高的重要保障,学校在建设开始,就明确师资队伍必须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该校与专业协会沟通,引进专业人员进入课堂授课。同时加大对本校美术老师进行篆刻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采用两种方式:随班教学,校外的专业人员授课时,学校安排相应学科教师随其一起进入课堂,辅助教学,学习教学流程,熟悉专业业务;集中培训,连续两年,该校对老师进行现场集中培训刀法、书法、章法,这些老师为篆刻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建设高标准、专业化的教学场地  除了传统的班级以外,合肥市徽州小学还加大对篆刻的专业场地建设。开设专门的篆刻教室,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中国篆刻文化的氛围,将学生的篆刻作品作为学校环境布置的重要内容。积极承办各类活动,普及学生对篆刻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016年,学校专业篆刻教室建成,学生采用走班上课,有效的推进篆刻的普及,让孩子们畅享篆刻,畅享校园。”校长张先政如是说。
    编写填补领域空白的校本教材  据了解,一直以来,篆刻还没有一套正式小学版的篆刻教材。为此,合肥市徽州小学组织本校教师,邀请专家成立教材编写小组,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讨论、修订,专为小学生五年龄段编写的篆刻教材终于面世,这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也为篆刻在学校的全面推广提供了很好的抓手。
深化 全科联动 做“真”教育
    “徽文化”是徽州小学的教育品牌,教育价值必然需要通过课程体现出来,目前该校已建立起“徽文化”课程体系,篆刻是这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学校做到师资上保障,课程上有落实,环境上有彰显,但随着工作的推进,一些弊端逐渐显现,最大的问题在于篆刻教育的价值被弱化了。“首先,美术老师的局限性,缺乏多元视角来审视篆刻,教育资源流失。其次,在美术课上教学,使其带有天然的‘美术’属性,突出了技艺的习得,而忽视了育人价值。第三,单科推进,体系不足。”校长张先政向记者表示,基于以上思考,徽小向全科联动、课程整合的深水区迈进。成立篆刻课程小组,由各科老师组成。各科老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挖掘篆刻的学科价值。
    例如,语文学科渗透汉字演变过程、篆体知识、篆体书法、篆字故事等学科内容;品社学科渗透篆刻修身养德的育人价值;科学学科辨析篆刻石料;美术学科审美、习艺……通过全科联动,尽最大可能去挖掘篆刻的教育价值,在各个学科课堂上渗透。
    重新修订校本教材。此外,该校还根据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修订校本教材,改变过去的单一性,成为现在的综合性,丰富了教材内容,教育价值更加多元化。
    “把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纳入国民教育,从娃娃抓起,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增强信心,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这是习总书记对教育者的叮咛和嘱托。合肥市徽州小学正在以篆刻作为切入点,由点及面,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内化传统文化,成为更好的世界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