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观道的耕耘者 奔 跑 清浅时光我在白云岩陪你 春蕾之歌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29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7年03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292期  下一期
澄怀观道的耕耘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益军 发布日期:2017-03-22 13:02:34

巩敬耕和他的专著《学而集》

  丁酉新春,捧读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巩敬耕专著《学而集》,如饮一坛老酒,细品慢咂,香醇甜美,又宛若温文儒雅的敬耕先生就坐在对面,说《朝花》缘起,讲状元阁、淝水书院的来历,侃那些少年时代刻骨铭心的人物,谈如何让学生像蒲公英的种子带着营养飘向各地生根开花。
  一
  《学而集》封面设计素朴淡雅,卓然大气。全书共分三辑,第一辑《久园文录》收入了作者不同年代的散文、随笔。伴随其质朴无华的文字,《故人摭忆》中的人物群像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老焦、六婶子、四婶子、巩孝思、巩海涛、祖父、外祖母、姑姥姥、吴月等九位少年时代难以忘却的人物在作者笔下鲜活地跃动着,每人着墨虽不足千字,但因其充盈五彩个性,令人印象深刻:
  “六叔一辈子喜欢逮鱼摸虾,人精瘦、腿长,脖子也长,活像一只掉了毛的鹤。这位六叔,不管有他没他,对六婶子来说都无关紧要。拉粪的大车,没有她就走不快,砍秫秸,人家才到半截地,她已经砍了来回趟,开始打起秫秸捆了。”(见《六婶子》)廖廖几笔,六叔、六婶子活灵活现,掌家能干不偷懒的六婶子跃然纸上。
  “院中树木,都是祖父亲手所栽,此时已经发出淡淡的新芽,我抚摸着这些大树,就像抚摸着老祖父的脸,我的眼睛湿润了。”(见《祖父》)时光的磨洗,岁月的沉淀,作者对亲人的情感越发浓烈。
  “她家的香椿树也多,小时走亲戚,才进院子就迫不及待地喊:‘姑姥’,只听到答应却不见人,原来姑姥正爬在高高的树上摘椿芽。”(见《姑姥姥)小孩子即将见到姑姥姥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姑姥姥树上摘椿芽的生动情景永远镌刻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如临其境。
  敬耕先生博览群书,宽广的知识面和富有见地的思想让他的诸多作品厚重深刻,视角独特,《青岛的海》、《又到琉璃厂》、《初访八道湾》等文章,名人趣闻随手拈来,字里行间充弥浓重的人文气息,同一处风景,在他笔下鲜活生动,摇曳多姿,引人遐思。
  二
  敬耕先生喜欢藏书,对涉及家乡文化的各类珍稀古籍读本喜爱有加,厚重的学养为他挖掘整理家乡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利辛县汝集镇天官李村人李黼虽是亳州市有史以来唯一状元,敬耕先生穿越时空隧道,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对李黼的深度考证和研究,出手的《关于李黼》客观评价了“忠义”之士李黼的功过是非,在担任利辛县高级中学校长期间,为激励后学,他特意在校园内修建“状元阁”,小城从此多了一处让人怀想的人文景观。
  敬耕先生作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大军的追梦人,文学情结始终萦绕于心,挥之不去。作为时任利辛县政协副主席,他把光大地方传统文化的责任扛在肩头。第二辑《书前书后》收入他为《高中国学读本》、《利辛县文学作品选》和多辑《利辛文史》等出版物撰写的十余篇前言后记,旁征博引,点评精准,意境高远,博学睿智的儒雅之风拂面而来。敬耕先生为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倾注的智慧和汗水,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辐射效应,近些年来,利辛县地方传统文化研究蔚然成风,文学创作异常活跃,与敬耕先生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文学期刊《西淝河》正是在县高级中学的支持下应运而生,并成为文学百花园中的一道别致风景。
  三
  第三辑《教育漫谈》收入的文章见证了敬耕先生与时俱进的教育思考和生动实践。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往往是学生之幸、学校之幸、教育之幸。
  第四辑收入的五篇致利辛高级中学高三毕业生寄语,激情满怀,篇篇精彩,句句有力。身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敬耕先生富有前瞻、敢于担当的教育情怀透过这些诗意盎然的文字一览无余。
  在敬耕先生看来,作为校长为何更关心“你考取了多少北大清华?却没人问:‘你帮助了多少困难学生,使他们免于失学?’作为校长应该努力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学业优秀的学生我们激励他上最合适的大学,学业困难的学生我们帮助他获得能力”。在应试教育的当下,敬耕先生摆脱浮华的名利之惑,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泰然坚守着本真的教育观。
  时常听到一些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为释放心中的压力,以狂欢撕书告别母校。但利辛高级中学的高三毕业生不仅告别了这种践踏文明的行为,而且把用不着的书籍赠送给下一届的学生使用,许多书上还留下他们的签名和寄语,连续多年每到毕业生离校的时候,利辛高级中学校园都会呈现让人备感如此温暖的场景。大道无痕,润物无声,敬耕先生执掌的学校已成为一届届学生牵肠挂肚的魅力“母校”,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的教育观正悄然影响着众多学子未来的出彩人生。
  “希望在我们学校的文化教育环境中能够自由地发展你们的人格、思考和爱好,发展社会期待于你们的伦理的、才能的和情感的品质,这方面的价值高于分数。”敬耕先生践行的“文化强校”战略和“绿色教育”理念摆脱了浮华名利的缠绕,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首诗,学校是一方池塘,校园不应是一座看不见风景的大楼,而是一个培养思想和感情的地方”。真正的教育更应该有诗和远方。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