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和父母分隔两地;他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少之又少;他们,少了父母的呵护,多了生活成长的压力,他们就是一群这样的儿童——留守儿童。
含山县现有儿童6.1万名,其中留守儿童0.9万人。为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含山县通过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建立关爱服务网络、开展“小候鸟”温情迁徙路等活动,向留守儿童传递着家的温暖。3月2日,《安徽青年报·学生周刊》联合新华网安徽教育频道走访了含山县部分学校,分享留守儿童的期盼与梦想。
含山县关镇小学
人人都是“追星族”
说起关镇小学,这可是当地的“明星”学校。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该校关爱留守儿童的做法。关镇小学通过开展校长信箱、建立雏鹰港湾、开通亲情驿站、组织互助学习小组、假期护送“小候鸟迁徙”、印制联系卡等方法,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每周开展的“学习之星”和“进步之星”评比活动,是目前关镇小学的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习之星”按成绩评选,“进步之星”则重点看表现。哪怕你上周犯了10个错误,本周只犯5个错误,那就是进步。对评上“学习之星”和“进步之星”的学生,学校给他们佩戴星级奖章,将他们的照片张贴在学校文化长廊上,并及时上传到QQ空间,让家长也能分享喜悦。评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不甘落后,人人都成为了“追星族”。
四年级的张道阳告诉小J,他的父母都在北京上班,每年暑假,他都会去北京和父母团聚。“一开始去的时候,我总有些不习惯。”张道阳笑着说,“尤其是上卫生间的时候,我很害怕有东西从马桶里钻出来。不过一想到能和爸妈待在一起,这些害怕也就不算什么了。”
采访正值中午时分,校园内外的老人逐渐多起来,他们的手上都提着一个篮子或是白色塑料桶,上面还盖着厚衣服,以防里面的饭菜凉了。这些爷爷奶奶们一溜排地坐在学校的花坛沿上,将篮子或桶放在脚边,有些人还带着未上学的小娃娃。学校目前还没有食堂,为了方便就餐,住的较远的学生,午饭只能由爷爷奶奶送来。四年级的翟旭告诉小J,一年里能和爸爸妈妈住上几天,再吃上一个鸡翅汉堡,这幸福的滋味就够他回味一整个学期了。
含山县环峰第四小学
我们不孤单
含山环峰第四小学是一所建校才一年多的城郊小学,副校长季道祥介绍:“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近一半。学校每年通过《家校互动问卷调查表》了解学校家庭基本情况。
张仁霞是一(4)班的老师,她的班上共有60名学生,其中有22人是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大部分学生都能融入集体,有一个学生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张老师回忆,去年9月刚入学的时候,新来的一个小女孩,头发蓬乱,身上也脏脏的,还能闻到一股味儿,很多同学都不愿和她玩。在调查后得知,这个小女孩的父母都在外工作,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导致几番沟通都不是很顺畅,对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不是很配合。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与爷爷奶奶难以沟通,大都感到孤单,这是造成心理障碍的一大根源。为了方便沟通,学校为此特别申请了一个QQ号,现由季校长管理。全校所有学生的家长都是季校长的QQ好友。每天早上有半个小时,是季校长为学生家长答疑解惑的时间。除此之外,季校长每天还会在空间里发布校园新闻、学生表彰等信息。
六(1)班娄敏和六(2)班蒋心乐作为留守儿童代表,接受了小J的采访。娄敏在四年级之前,一直跟着爸爸妈妈在上海上学,“以前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都陪我一起,三年级时,妈妈告诉我,明年他们就不能陪我过生日了。幸好他们提前给我打了‘预防针’,加上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所以回来后也没有感觉不习惯。只是一开始同学们说家乡话时,我听得不是很明白,现在我终于沟通无‘障碍’啦!”蒋心乐的爸爸在她6岁时,去了伊拉克当工人,现在一年回来一次。“两地时差相差6、7个小时,我们这边晚上,爸爸那边是白天。每天晚上,等爸爸闲下来,会跟我视频聊天。爸爸去那工作已经6年了,我希望他不要那么辛苦。”
一(6)班的班主任老师崔娟告诉小J,班上共有61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有37人。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家庭教育,崔老师在学习、生活和卫生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班里有一个学生先天性的视力只有0.2,我安排他坐在讲台旁边的位置,让他离黑板近一些。我在板书时,也会特意往右边写。这个学生也是留守儿童,奶奶在家里照顾三个孩子。我跟他的家长多次沟通,目前他也正在准备接受治疗。”
爷爷奶奶们为同学们送来午餐
学校收集的《家校互动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