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之窗
课题类别:校级重点课题
课程负责人:张立恒 李继秀
工作单位:合肥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合肥师范学院
起止日期: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
◆课题研究背景
问题的提出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就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教育就是培质素养,因而“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应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这是本课题研究方向确立的初衷。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变革,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而这种发展最生动鲜明的体现就是学生个性的成长,自主性、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的满足。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应是构建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课程体系。
合肥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从2003年开始试办学生第二课堂,2012年开始建立学生社团,陆续在阅读、手工、乒乓球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学生的特色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果,先后在经开区社团嘉年华评比、经开区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合肥市读书征文活动等学生综合素质展演的舞台上荣获先进集体、团体第二名、优秀组织奖。但学生的培质需要更加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来落实,因此,“十一五”期间,我校积极争创合肥市新优质学校,并顺利成为第二批新优质学校创建单位。学校以“优化课程实施构建和润课程”为项目来培育“和乐少年”,初步探索构建智慧课程、灵动课程、阳光课程的三大课程,形成和润课程体系,构建“和乐少年”绿色评价体系。
作为“和润课程”建设的重点就是“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内部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在巩固学校特色教育的基础上扩大了培质对象和培质内容的范围,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仍然是当今和以后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尤其我校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提出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在90年代引入中国,校本课程开发很快在全国形成热潮。
1989年,就有学者提出了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建议。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见决定第14条)。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里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指学校要建立丰富的、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概念的界定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一词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等人在1973年一次讨论课程的国际性会议上提出的;他们当时把它界定为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现在学术界对校本课程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是基本清楚的: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国家课程是指那些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的课程,是全国统一的,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而校本课程则由学校、教师决策,体现地区差异和学校特色,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
学生综合素质:学术界一般认为,人的素质包含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又据此细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类别。
◆课题研究意义
合肥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多年来积极探索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途径。学校以“和美校园、和雅教师、和乐学生”为校园特色文化,努力建构“和润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我们把力争让每一个孩子每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在学校都能找到发展空间,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追求目标。
学校教育要从以教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培质能力和学习潜质为主的现代模式转变。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巩固和发展学校办学特色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性功能。
◆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我们在调研前期开展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基础上,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几项内容:
初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努力提高课程质量,规范课程开发的程序。
解决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协调统一、评价及操作体系问题。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学生个性成长、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提炼校本课程,建立校内典型课例。
◆课题创新之处
目标新 本课题旨在构建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丰富的、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过程新 本课题基于全校师生发展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并不断优化校本课程,使其走向精品,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 前期调研。整理、归纳现有的学校社团活动,发现问题,找出基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发展需要下的特色社团,调查学生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培质为目标的校本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做好前期准备。
收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理念、方法、手段和教学效果。
检索文献,学习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图书馆和文献数据库,学习校本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确定研究理论框架。拟定的框架有:包括校本课程的理念、校本教材的种类、校本教材的设计原则、教学效果的检测等。
研究方法 文献法。对相关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和学习,梳理校本课程研究现状、问题和发展动态及最新发展成果。
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校本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案例法。收集校本课程的真实案例,通过案例来呈现真实、有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分析其中的理念、特点、方法、步骤和教学效果,以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组稿件均由苏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