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叶雨婷 张帅祯
3月4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在回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关于二孩妈妈遭遇就业歧视的问题时,讲述了一个女生因身处育龄而被招聘单位拒绝的案例。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二孩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尤其是学前教育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到了学前教育。他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
事实上,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没钱、没时间生二孩”不是一种调侃,而是很多人不敢、不愿生二孩的真实写照。
四年后,学前教育的缺口将达到峰值
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去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正式实施,从2019年开始,学前教育资源需求开始大幅度增长,2021年将成为未来我国学前教育办学压力最大的一年。
具体来看,2019年学前教育阶段将因“全面二孩”政策新增适龄幼儿接近600万人,2020年将新增1100万人左右。新增学龄人口在2021年将达到峰值1500万人左右,之后逐渐回落。预计2021年,幼儿园缺口近11万所,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缺口超过300万,学前教育经费供给量远不能满足未来需求。
因此,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就“二孩时代”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庞丽娟提出了两个议案:一个是关于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的建议,一个是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结构与性质需进一步优化。两个议案均针对即将到来的“二孩时代”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
“通过近年在各地的实地调研发现,资源不足,特别是普惠性资源严重不足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庞丽娟在议案中指出,因为缺乏经费,不少地方的幼儿园运转困难。有的幼儿园缺少教师,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导致教育质量不高。这些都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
庞丽娟认为,目前学前教育“入园贵”问题,以及园所的有效运行、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国家在未来三年行动计划中应对财政性经费投入的结构加以优化”。
政策落不了地,二孩的教育问题“现实很骨感”
“道理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起“二孩时代”女性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以及二孩家庭不得不面对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时,傅莹这样说道。
“一定要尊重女性就业的权利,要看到妇女儿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傅莹表示,在全面推进二孩政策实施中,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服务要跟上,如对母婴和幼儿的照料,现在的服务就满足不了需要。
“所以,无论从公共资源的角度还是从社会资源的角度,这方面的配置都应该尽快调整,使其能够跟上需要。”傅莹说。
虽然在国家层面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二孩的教育政策出台,但近期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教育系统化解“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压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针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规划》提出,要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以区(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及后续行动。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鼓励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租金、培训教师等方式,加快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而对于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全国两会上,不少专家和代表、委员表示,政策落不了地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政府对于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课程与教学教研室主任柳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但是我在调研中感觉,有些政策的落地情况还是不扎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感觉到教育资源短缺。”
“普惠”与“质量”是“二孩时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
如何才能让二孩的配套教育资源不再“骨感”?全国两会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有专家从国家、省级、地(市)、区(县)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教育部有关专家表示,在国家层面,要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省级层面,要加强统筹,做好省级人口未来发展的预测,对未来15年的教育布局重新进行规划,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保障教育发展;在地(市)、区(县)层面,要把教育的增量发展纳入到地(市)、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既分工又合作的工作机制,改革高度分割又集权的管理机制。
对此,庞丽娟表示,在投入结构与性质上,要适当降低中央及各级政府用于新建园的比例,而更注重投入、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幼儿园、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发展上。
“唯‘普惠’与‘质量’,而不唯身份,这是多快好省地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的最有效办法。”庞丽娟说。
庞丽娟还强调,在投入结构上,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紧研究出台硬招、实招,切实保障与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薪酬与社会保障待遇,真正补上各地尤其是乡村学前教师严重缺乏的短板。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两会期待
滁州学院团委书记音坤
期待有创新创业支持新政
全国两会,我最关心的是政府对创新、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近年来,国家进入全民创新、创业的大时代,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的大学生迎来了创业“黄金时代”。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经济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要想把大学生思维层面的idea更多地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为,仅靠学校的指导和支持、大学生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更需要政府在各个层面出台更有力的支持政策,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实现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大学生以创新促进创业保驾护航。
祁门县第一中学校长张进球
盼破解教师职称“瓶颈”制约
我最关心教育民生话题、最关注国家教育顶层设计中能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破解教师职称“瓶颈”制约,让有理想、有能力和有情怀的教师打破职称“瓶颈”,焕发生机与活力,惠及莘莘学子。同时,期待国家制度顶层设计上重视基础教育领域城乡二元结构、公私二元结构的问题,防止出现城乡差距、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差距拉大。防止教育主管部门被舆论绑架,防止因为主管部门的积极作为而实际上增加了家长经济负担和真正的教育不公。还期待国家加大高中阶段的教育投入,把高中阶段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两会声音
划分学区本意是好的,但是重点小学和一般小学教育资源存在的巨大差距是客观存在。国家要下大功夫调配资源,弥补学校之间的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 俞敏洪
学校和家长都应转变观念。家长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到户外锻炼。学校可以少留点儿作业,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坚持上足体育课、上好体育课,丰富体育课的内容,多搞些户外活动,多增加一些学生们喜欢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游泳、武术、健身操、瑜伽等。
——全国人大代表 李光宇
民办教育需要百花齐放,政府应给予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更多资助。对于非营利性民办教育而言,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考虑投资回报。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实施细则在制定的时候,能够接地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利益、家长利益、教师利益、投资人利益、社会利益等的平衡。
——全国人大代表 李光宇
在每年国家文化遗产日,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本地一项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举行的活动。各地的中小学生都应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师可以带领中小学生去非遗存在的场域里参观,也可把非遗传人请入学校。 ——全国政协委员 冯骥才
国家在未来三年行动计划中,应对财政性经费投入的结构与性质加以优化。解决学前教育的“入园贵”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 庞丽娟